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满庭芳 ·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曲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这首词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真切的表现了作者对黄州的依恋之情。上阕抒写对蜀中故里的思念和对黄州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下阕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放的性格。这首词情致温厚,属辞雅逸,意象鲜明,宛转含蓄。
周易 · 困卦
兑上坎下,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玉漏迟 · 寿东轩
客窗空翠杪。前生饮惯,长生琼醥。回首红尘,换了□花幰草。隔水神仙洞府,但只有、飞霞能到。谁信道。西风送我,还陪清啸。 缥渺。柳侧双楼,正绣幕围春,露深烟悄。鱼尾停时,雪上鬒云犹少。醉傍芙蓉自语,愿来此、年年簪帽。青屿小。鹤立淡烟秋晓。
史记 · 三十世家 · 燕召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本文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燕国约800年的历史。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风入松
十年裘马锦江滨。酒隐红尘。万金选胜莺花海,倚疏狂、驱使青春。吹笛鱼龙尽出,题诗风月俱新。 自怜华发满纱巾。犹是官身。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欲寄吴笺说与,这回真个闲人。
望海潮
此词是他的早年之作,词作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址也。”(见《淮海集·与李乐天简》) 这首词吊古伤怀,借题发挥,不失为中国文人抒怀写意的独特方式。词人在词中抚今追昔,“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的风光已成昨日黄花,而今剩下的只有“乱云”、“流水”和“离宫”。此时此境,词人唯有饮酒、作词可打发时光:“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词的气势也由此而冲天直起,词人饱满的人格力量因此而张扬,那种困兽犹斗、慷慨悲壮的形象与顽强拚搏的豪情与雄心清晰可见,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意志鼓舞。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为咏砚诗,诗人热情地称赞了端州砚石的精美之处,歌颂了端州石工高超的手艺,用浪漫的比喻、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采石、制砚的情景和所制青花紫石砚的精美。全诗意境开阔,形象生动,造语奇妙,用典纯熟。
真珠帘 · 孤雁
冥冥万里呼群急。叹浮生、也复漂流南北。一点落平沙,认往时踪迹。辗转惊魂犹未定,正雪满、寒滩芦荻。恻恻。待写怨留情,不成行墨。 清影独占天涯,傍潇湘苦竹,泪痕凝碧。天半动哀声,似断弦瑶瑟。十二楼中明月夜,怅旧侣、那堪思忆。凄绝。只孤鹤横江,似曾相识。
左传 · 僖公 · 僖公四年
【经】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齐人执陈辕涛涂。秋,及江人、黄人伐陈。八月,公至自伐楚。葬许穆公。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悱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 秋,伐陈,讨不忠也。 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双调 · 折桂令 · 问苏卿
俏排场惯战曾经,自古惺惺,爱惜惺。燕友莺朋,花阴柳影,海誓山盟。哪一个坚心志诚?哪一个薄幸杂情?则问苏卿,是爱冯魁,是爱双生? 【答】平生恨落风尘,虚度年华,减尽精神。月枕云窗,锦衾绣褥,柳户花门。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心事纷纭:待嫁了茶商,怕误了诗人。
浪淘沙 · 北戴河
此词是作者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满江红 ·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是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所写的一首词。此词的上阕主要是写别离,下阕主要劝勉与激励。作者在叙事时,使用抒情手法,杂有议论,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江神子 · 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
此词抒写了异地思乡怀人的情怀。全词风格清丽疏隽,写景抒怀自然天成,写得情意荡漾,凄恻感人,似肺腑中流出。 起首一句源于杜牧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在春暮夏初的时候,地点在野外村郊临水的路边。这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轻风中微微飘扬的酒旗。目光下视,才看到杏花村酒馆。以下的写景抒情,都从此生发开去。 接著两个三字短句写眼前景象:「水溶溶,飏残红」。一句写水,一句写风。溶溶,流动貌。碧波粼粼,是令人心清气爽的美景。可是后句便迥然不同了:「飏残红」。「红」本已「残」,何况又「飏」!此时见「残红」,词人兴起的思绪是伤春即逝的悲情。 「野渡舟横」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原诗虽写景如画,野趣盎然,但诗人的寥落之感,悠然可见。宋初的寇准把韦诗衍为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意境仍出一辙。总之,「野渡舟横」四字,暗示「杏花村馆」前的凄清冷落,给予词人的感受,应与「飏残红」同。但接下去一句,「杨柳绿阴浓」情趣又迥异了:一湾江水,两岸杨柳,绿叶成阴,遮蔽天日,别有一番幽美情趣。 「水溶溶」以下四句,在这幅用淡墨扫出的画图中,前两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伤;以景衬情,巧妙地透视出词人感情上泛起的微波。 至「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几句,词中才正面显现出人物来。江南山色,连绵无际,如何能望尽(「望断」)呢?这个「远」字,如王维写终南山峰接连不断:「连山接海隅」(《终南山》),也如杜甫写泰山的绵亘旷远:「齐鲁青未了」(《望岳》)。 山远,路遥,所思之人,望而不见,所能望见的,只是「草连空」。这三个字,如秦观的「天连哀草」意味。不过谢词的三句是连成一气的:所见者是山色烟云,芳草树木,一片大自然景色,所不见者是人!于是,词人铺叙直陈,把满腔心事和盘托出了。 过片三句写「人不见」之后,词人脑海中展现出楼外夕阳西下,不久,暮霭渐深,晚烟朦胧这样一幅往日见贯的温馨旖旎的画面。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环境里,一位「晚妆初了」的美人出现了。词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写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闻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那淡扫的蛾眉。这三句写环境用实笔,写人则虚中寓实,用侧笔。接著,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直述其事,加以补叙:「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粉香眉淡,那是在去年,是相见在画屏中的时候。这五句都是记叙往事。「夕阳」三句之意境重现脑际,空灵超脱,而「记得」两句,则完全是写实之笔。既见清空,又复质实,虚实方可相生。 最后以感叹作结:「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万水千山,芳草连天,「人不见」,是肯定的了。人在陷入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时,常常会作自我慰藉,强求解脱。这个结尾便是。南朝宋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此词末韵虽只化用其中一句,实亦包孕全部四句之意。以此收尾,称得上是「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江顺诒《词学集成·法》)的一个较好的结尾。 传说,作者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时,曾题此词于壁,观者如云。可见此词名重于当时。究其妙处,合用清丽疏隽四个字。
史记 · 三十世家 · 晋世家
《晋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