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唐才子传 · 王勃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 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又以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疾之。 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勃尝遇异人,相之曰:"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故其才长而命短者,岂非相乎?
般涉调 · 耍孩儿 · 庄家不识勾栏
《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是金末元初散曲作家杜仁杰创作的套曲。这套曲子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庄稼汉秋收后进城看戏的情形,再现了元代勾栏的建筑和院本、杂剧的演出情况,描绘真实具体,不仅剧场如见,演员的化妆和表演,剧本的名称和内容等,皆历历在目,保留了一份研究中国戏曲史的珍贵资料。全曲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故事情节完整,心理刻画入微,语言清新幽默,风格诙谐活泼。
金缕曲 · 其九
绝北寒声动。渺黄昏、叶满长安,云迷章贡。最苦周公千年后,正与莽新同梦。五十国、纷纷入中。摇扬都人歌郿坞,问何如、昨日嵩高颂。胪九锡,竟谁风。 当初共道擎天重。奈天教、垓下风寒,滹沱兵冻。寂寞放翁南园记,带得园柑进奉。怅回首、何人修凤。寄语权门趋炎者,这朝廷、不是邦昌宋。真与赝,可能共。
贺新郎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翠楼吟
此词为庆贺武昌安远楼落成之作。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姜夔离汉阳赴浙江湖州,途经武昌时作。上阕一开始便将高楼暂搁一旁,而将战地风光描写了一番。明月的冷光映照着寒冷的边塞沙碛,围护城堡四周的竹篱战尘静寂,今年朝廷开始赏赐臣民饮酒欢聚。弹奏起塞北的乐曲,听到元帅的军帐歌吹荡激。有了前面的龙沙虎落、毡幕元戎,“层楼”六句,写红槛翠檐,丽人粉香,则不觉气格纤弱。安远楼层层耸立,看它那红色栏杆萦绕环曲,翠碧楼檐飞展。那位小姬容貌艳丽,从她身上吹下阵阵粉香,寒夜里风儿轻轻细细。上片先写楼外,次写楼内。 下阕有“玉梯凝望”,但见“芳草萋萋千里”,意境亦是深远阔大。登上高楼久久地凝神望远,可叹芳草萋萋,绵绵千里。“天涯”三句,漂泊天涯的游子情怀凄寂,仗着酒力减轻闲愁,借着赏花消磨志气。迷惘变为凄厉,清丽变为悲壮,末以景结情,西山之外,黄昏时又卷起,一帘秋雨过後的晴丽,与篇首冷寂的静景相应,突出了本词登高沉思的主调。
宝鼎现 · 秋怀
东园极目,暮霭秋色,望中缥缈。江城下、寒涛寂寞,一抹吴峰青未了。 睹败柳、挂残阳欲落,沙岸倒垂红蓼。渐野寺、疏钟时动,惊起隔林栖鸟。 何事今岁秋偏早。向登临、无限愁抱。还追忆、他乡行乐,炬烛双燃花底照。 敞绮席、拥红妆调笑,翻怪笙歌烦恼。残月堕、霞觞更举,客里光阴偏好。 惆怅归来,空赢得、青衫破帽。对长宵魂断,渐渐哀笳唤晓。 帘外露冷、残星小。愁听寒螀叫。待新雁、寄与同游,不是旧时年少。
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三节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八声甘州 · 其三 · 和刘仓贺蜀捷
自六朝、用武诧荆州,襟喉重疆陲。更西风似箭,峡江如线,事势夔夔。须仗中流砥柱,天付治平谁。甚矣吾衰矣,将老东篱。 休说纷纷往梦,任阴平邓艾,骆谷姜维。向棋边聊且,官事了痴儿。雨未阴、毋忘户牖,挂长绳、系不住铜仪。空遐想,桃源春媚,安得追随。
列子 · 汤问 · 两儿辩日
本文出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两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小孩有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孔子则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说明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踏莎行 · 雪中看梅花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元代词人王旭所写的一首咏物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一开篇,就是指点江山、直抒胸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只咏雪或只咏梅,而是花开两朵、两朵俱美。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此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一丛花 · 杏花
柳莺啼晓梦初惊。香雾入帘清。胭脂淡注宫妆雅,似文君、犹带春酲。芳心婉娩,媚容绰约,桃李总消声。 相如春思正萦萦。无奈惜花情。曲栏小槛幽深处,与殷勤、遮护娉婷。姚黄魏紫,十分颜色,终不似轻盈。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论语 ·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木兰花慢
此词托为惜春,实际上抒写作者与一位恋人诀别的情事,其本事已不可考。 上阕从惜春写起。开头三句,写春事阑珊。词首句起势不凡,为全篇定下了感恨的基调。以下三句,以夸张的手法,发出了留春无计的感叹:山崖再高,也难以阻挡春光匆匆离去的脚步;榆钱再多,也无法唤得春神的回眸眷顾。其间借「榆钱」而拈出「难买」,自然熨贴,堪称妙笔。「梅花」二句,以梅花寄恨,将惜春之情推向纵深。梅花本是报春使者,凌寒独放于百花之前,春华烂漫时与梅花作别,似乎还是左近的事,但曾几何时,它已果实盈枝了。「结子满枝头」暗用了一个故事:相传杜牧游湖州时看中一少女,与其母约定十年之内来娶。过十四年,杜牧出为湖州刺史,访该女,则已出嫁并生有两子。杜牧怅然为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化用这个典故,借以透出他伤春的个中消息。歇拍二句,便进一步揭出了这层底蕴:那垂杨画桥,柳湾兰舟,曾是他与情人幽会之所,如今风景依旧,但唯馀一泓绿水,柳下无人繫舟,当然再也看不到她的倩影芳姿了。以上,词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离情别绪融化于物象中,颇具深婉曲折之妙。 过阕四句,连用两个比喻,感叹明如流水,往事绝无重现的可能。「覆水难收」,这句成语出于《后汉书》,原本是就军国大事说的,后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断绝无法恢复此处借以喻指自己与恋人相诀、欢情不再的悲哀,将上阕离恨再加强化。下面就进一步展开抒写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凭画栏」三句,写词人由于心境不佳,想凭栏眺望,以舒愁怀,但触目都是足以惹起春愁的景物,因此他不再凭栏而走入楼内。「东风」两句写词人转头不看触目伤心的残春景色,但它还是追踪而至。那吹花搅絮的东风,到傍晚更来得厉害,把落花柳絮直卷入书楼,有心再来撩惹了。结尾两句构思奇特,以拟人和问句的形式,将燕子成双的物象与主人公的孤单悲苦加以对比映衬,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主人公愈怕外物引发春愁愈无法回避的痛苦境地。 此词伤春意在伤别,借春愁言词人与恋人诀别情事。这种含蓄蕴藉的比兴手法,将词人心中千回百转,愁肠寸断的情感抒写得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贺新凉(戊戌生日用郑省仓韵)
问讯江南客。怕秋崖、苔荒诗屋,云侵山屐。留得钓竿西日手,梦落鸥傍鹭侧。倩传语、溪翁将息。四十飞腾斜暮景,笑双篷、一懒无他画。惟饱饭,散轻策。 世间万事知何极。问乾坤、待谁整顿,岂无豪杰。水驿山村还要我,料理松风竹雪。也不学、草颠诗白。自有春蓑黄犊在,尽诸公、宝马摇金勒。容我辈,醉云液。
国风 · 魏风 · 伐檀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三章,有二十七句,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蝶恋花
这是一首抒写传统题材闺怨的词作。闺中的红颜女子有感于「镜里颜非昨」,独守空闺、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因而抒发其悲秋之叹。 上阕,词人采用客观的描写手法,通过人物的举止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情绪,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三句,写红颜女子无情无绪、辗转反侧、百无聊赖的神态。深秋的夜晚,秋风萧瑟,万籁俱寂,不免有几分寒意袭人。红颜美人儿躺在华丽的床上,却好梦难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翻来覆去,两腮之上都留下了红红的枕痕,双眉紧皱,连头上的金钗也一片零乱都懒于梳洗打扮。她越睡不着,越是翻来覆去,便越心绪不宁、烦躁不安起来。这里,「宝枕」即华美的枕头之意,这是以部分代替全体,用来代指华丽的眠床。「金雀」即指雀形的金钗。「颠倒垂金雀」是说金钗在头发上零乱地倒挂着。四、五两句,写这位红颜女子在百无聊赖中,又把式样新颖的秋装全都抛弃却翻箱倒柜地找出过去的春衫穿在身上。这是另一个不同的角度。词人运用这样一个反常态的细节描写,就把这位闺中佳人留恋旧情的情感极为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了。显然,这旧日的春衫与她旧日的欢乐、恋情以及往日情人有斩不断的联系。这就从客观描写中流露了主观情绪,从而过渡到下阕。 下阕紧承上阕,主要从主观感情的渲染入手。「偏是断肠花不落,人苦伤心,镜里颜非昨。」这里换头用「花不落」和「颜非昨」对比,无限感叹自然流出。「断肠花」指引起人伤感的花。李白有诗云:「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古风·十八》)。你看,那些使人们肝肠寸断的花儿偏偏不肯凋谢,人儿却已伤心至极。镜子里的容颜已非昔日与旧欢相处时那般美丽姣艳了。这真是宇宙永恒、江河万古,事物依旧,而人却今非昔比,渐见衰老,青春难留啊! 眼看的韶华易逝,美貌难存,竟这样独守空闺,虚度芳龄华年,又怎能不令人烦恼愁闷、悲叹伤感、心生哀怨呢! 「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着」二句,又用「倩女离魂」的典故,表现了昔日与情人失之交臂,而如今年华逝去美貌不存的无穷悔恨。「青女」即「倩女」。唐代陈玄佑的传奇《离魂记》,叙述衡州张镒有女名叫倩娘,倩娘和张镒的外甥王宙相恋,后来张镒又把倩娘许配给他人,倩娘因而抑郁成疾。王宙被遣往四川,夜半之时,倩娘的魂儿赶到船上与王宙同行。五年之后,两人归家,而房中卧病在床五年不起的倩娘闻声而起,魂儿于是和人合为一体。这一句用此典故,表明「我」过去没有像倩女那样冲破障碍,魂儿赴约跟着你走,以至只好现在在这严霜遍地的秋夜,苦苦思念着你。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增加了主人公感伤愁苦的情感氛围。 全词含蓄蕴藉,不着一「愁」字、「思」字,却将思妇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词句间似断实连,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思妇跳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在众多抒写闺怨题材的词中,有一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