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纪辽东二首
《纪辽东》,隋炀帝所作。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征讨辽东,即高句丽。《通典》曰:“高句丽自东晋以后,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随山屈曲,南临水,在辽东南。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大业八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渡过辽水,与高句丽大战于东岸,大败高句丽,进围辽东。王建又有《渡辽水》,也出于此。
金刚经 · 第二十品 ·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高阳台 · 送翠英
燕卷晴丝,蜂黏落絮,天教绾住闲愁。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娥影分收。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 芳尘满目悠悠。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兰陵王 · 丙子送春
全词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此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写春天,实际上却象征着南宋王朝,“送春”就是哀悼南宋的灭亡。在词中作者描绘故国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反映南宋遗民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作者的无限悲痛之情,凄绝哀怨,寄托遥深。
玉胡蝶
此词写春闺怀人。上片言闺中无聊,强临宝镜。憔悴娇慵,懒于梳妆。垂帘独坐,倚遍熏笼。下片写怀人之情。玉人不见,锦书频寄,约在春归,今已入夏,不见归来。粉墙花影,罗帐梦断,添人愁思。“最难忘”三句,写出了作者的一片深情与相思之苦。全词抒情宛转柔媚,构思精巧细腻。
周易 · 大壮卦
震上乾下,利贞。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九二,贞吉。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罗浮山父与葛篇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一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文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彷彿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可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而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请看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涉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隋宫
此诗选取典型题材,讽咏隋炀帝杨广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全诗在艺术方法上将实写与虚写巧妙地运用在一起,一实一虚展示了前朝皇帝与当朝皇帝的昏庸,讽刺意味浓厚,具有力度,此诗长于思想性,不失为政治讽刺诗佳作。
昭君怨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小词委婉缠绵,深挚动人。词人借“宫禁”中一女子的形象抒写其相思相恋的苦情婉曲含蓄,且能得到更为深透的艺术效果。
满江红 · 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擪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灞上秋居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浣溪沙 · 露白蟾明又到秋
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临江仙 · 千里潇湘挼蓝浦
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作者贬官郴州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词人从驻舟湘水之浦生发想像,把自己遭贬的愁苦与屈原、湘灵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感情凄苦而不卑弱。在艺术上写景如画,很好地传达了湘江之上的夜色,那寂寥幽清的场景如在目前,搬用前人成句也宛如自创。全词清空骚雅,意境幽深,充满感伤的情调,渗透着楚辞的情韵,在秦观词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