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竹杖歌
一条拄杖名无着,节节辉辉光灼灼。 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 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 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 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
喜迁莺 · 残蟾落
这首词只写了科考胜利者的得意神态。上阕写中举后轻快如醉的感觉。下阕写游宴时的情景,觉得好像不是处在人间。结尾二句是说中举前后一比,如再脱生人世,不必羡慕谷莺之迁,自己也迁升了。全是功名利禄的庸俗格调,读之生厌。
壶中天 · 客中寄友
西秦倦旅。是几年不听,西湖风雨。我托长镵垂短发,心事时看天语。吟箧空随,征衣休换,薜荔犹堪补。山能招隐,一瓢闲挂烟树。 方叹旧国人稀,花间忽见,倾盖浑如故。客里不须谈世事,野老安知今古。海上盟鸥,门深款竹,风月平分取。陶然一醉,此时愁在何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白露
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鸿【淮南子作候】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详见雨水节下。 元鸟归。元鸟,解见前,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淮南子作群鸟翔】。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忆江上吴处士
《忆江上吴处士》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渡江云
渔乡回落照,晚风势急,鹜鹭集汀沙。解鞍将憩息,细径疏篱,竹隐两三家。山肴野蔌,竞素朴、都没浮华。回望时,绕村流水,万点舞寒鸦。 休嗟。明年秋暮,一叶扁舟,望平川北下。应免劳、尘巾乌帽,宵炬红纱。青蓑短棹长江碧,弄几曲、羌管吹葭。人借问,鸣桹便入芦花。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三节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扫花游 · 西湖十咏 · 雷峰落照
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 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
长亭怨慢 · 雁
《长亭怨慢·雁》是清代朱彝尊写的一首词。这首咏物词,借咏大雁南飞,抒发作者亡国与身世之感。上片写雁儿被迫从塞北飞往江南的情景。下片寄托了作者的无限感慨。作者观察细致,体物入微。全词委婉含蓄,寄喻殊深。
浣溪沙
词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上片写静景,夕阳小楼,朱帘金钩,还有依然而立内心充满哀怨之人;下片是动景,刻画女子怀春的形象;两个画面的转换自然和谐,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全由画面呈现,细腻生动,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庄子 · 杂篇 · 列御寇
“列御寇”本是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巧,不应贪功图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纪晓岚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下句,「公自谓也」。「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梦天
《梦天》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古。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全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换怪谲的艺术特色。俯视人间,时间短促,空间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