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更漏子
《更漏子·金雀钗》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抒写主人公对情人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爱情的始终不渝。全词通过今昔鲜明的对比,描写出主人公相思之苦,使人的描写,情的抒发,更加楚楚动人,更见蕴藉。作品人物描绘细腻,形象历历可见,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
蓦山溪(干道戊子秋游涵碧)
深秋澄霁,烟淡霜天晓。翠岘峻摩穹,有碧涧、清溪缭绕。鸣弦多暇,乘兴约登临,听水乐,习丰碑,遐想东坡老。 当年叔子,何事伤怀抱。名与此山俱,叹无闻、真成可笑。吾侪勋业,要使列云台,擒颉利,斩楼兰,混一车书道。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徵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後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不如全身免祸。是夜风静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木兰花 · 玉楼朱阁横金锁
《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作品。这首词虽写离愁别恨这一传统题材,但却别有一番情调,上片勾勒出一个豪华、优美的环境,下片转而以抒情为主,兼带议论,表现了与心爱之人分离的苦楚以及对她的思念。
管子 · 牧民
《管子·牧民》是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书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唐才子传 · 王翰
翰,字子羽,并州人。景云元年卢逸下进士及第。又举直言极谏,又举超拔群类科。少豪荡,怯才不羁,喜纵酒,枥多名马,家蓄妓乐。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日聚英杰,纵禽击鼓为欢。 张嘉贞为本州岛长史,厚遇之。翰酒间自歌,以舞属嘉贞,神气轩举。 张说尤加礼异,及辅政,召为正字,擢驾部员外郎。说罢,翰出为仙州别驾。以穷乐畋饮,贬岭表,道卒。 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文士祖咏、杜华等,尝与游从。华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其才名如此。 燕公论其文,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云。有集今传。 太史公恨古布衣之侠,湮没无闻,以其义出存亡死生之间,而不伐其德,千金驷马,才啻草芥。信哉,名不虚立也。观王翰之气,其若人之俦乎!
墨子 · 第四章 · 法仪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刍牛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于天下僇,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虞美人 · 听雨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庄子 · 杂篇 · 盗跖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馀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
吕氏春秋 · 卷二十二 · 察传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好事近 · 渔父词
《好事近·渔父词》是宋代诗人朱希真隐居嘉兴期间所写的一组词,总共六首。诗人通过这组词来歌咏自己漫游江湖的闲适生活,作品中通过对渔父的咏叹,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全词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在词作中描写渔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如:「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渔竿。棹向碧波深处,几重滩。」(《浣溪沙》),这实际上是徜徉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写照。 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下阕写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请看,夜晚来临,一轮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在这样一幅山水画中,一位渔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静静地垂钓……。 作者所描绘的鸳鸯湖,即浙江嘉兴南湖,那儿「波平岸远,酒酽鱼肥」,渔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许多画家、文人讴歌之。唐人张志和有渔父词,元代画家吴镇曾「笔之成图」,并写下八首《酒泉子》,「鸳湖春晓」,即其中一景: 湖合鸳鸯,一道长虹横跨水。涵波塔影见中流。终日射渔舟。彩云依傍真如墓。长水塔前有奇树。雪峰古甃冷于秋。策杖几经过。 与这些词作相比,朱希真的这首渔父词,当然是上乘的山水风物词。只是词人退隐之后,对于国事的关切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流连忘返:「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进一步表示要「洗尽凡心,相忘世尘」。而不再是当年在「南海西头」时,「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那种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恨心情了。
鹧鸪天 · 代人赋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辛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却很清丽。 词中初发的桑叶芽、刚孵出的蚕宝宝、悠然吃草的小牛犊、斜日林中的归鸦以及村头风中飘扬的酒旗、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在词人妙笔下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的田园早春图。
淮南子.泰族训
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别赋
《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此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赋的开头,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总写,以精警之句,发人深省,接着写各种类型的离别,表现出“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既写出分离之苦的共性,也写出了不同类型分别的个性特点,最后总结出“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指出分别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指出任何大手笔也难写离别之深情,言尽而意不尽。全赋用骈偶的句式,绘声绘色,语言清丽,声情婉谐,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鹊踏枝 · 一曲尊前开画扇
一曲尊前开画扇。暂近还遥,不语仍低面。直至情多缘少见,千金不直双回眄。 苦恨行云容易散。过尽佳期,争向年芳晚。百种寻思千万遍,愁肠不似情难断。
史记 · 十列传 · 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文详实地记录了西汉历代淮南王和衡山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