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高阳台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雨后池上
这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衹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澹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衹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馀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馀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馀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西河
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写的长调,内容是传统词中常见的思女游子之相思怀念。第一段写女子接到男子书信后的情思,第二段写昨夜梦中的思念,第三段写对男子的责备。王国维在这首词中一反常态,尝试用浅近的、口化的写作方法,写得真切生动。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这首七绝通过怀念友人而又不能相见引起的深深遗憾,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渴望自由但又得不到自由的内心矛盾。 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蘋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蘋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蘋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蕴涵丰富,写景如画,向来被推为唐人七绝精品。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後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石州慢
此词为抒写相思别情之作。上阕写北国早春景物。「薄雨」二句以薄雨、斜照之意象组合成一幅北国早春雨后斜阳、春意空阔之境。「长亭」二句插入长亭送别,远客折柳,乃词人见北国早春柳色才黄,顿时闪现出当初离别京师,出关赴任,折柳送别情景。「烟横」三句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荒原积雪已被东风消融,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还记」二句勾联今昔,触发对京都恋人的怀思。前面一路写景,到此一笔打住,上阕的煞尾,实属全词脉络的关键。 下阕由写景转入叙事。回首京都恋人送别情景:她备好酒宴为我饯别,流着伤心的泪水,唱着哀怨的歌曲。「顿成轻别」感慨离别经年,音尘渺茫。「欲知」五句写突接京都恋人诗篇,抒发相思。这首词从眼前追忆过去,从过去回到现在,想到日后,并且极其巧妙地把时间迁移和内心的活动,交织在写景、叙事、抒情之中,馀味无穷。
国风 · 郑风 ·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一诗出自《诗经》,是《国风·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茹藘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思家室作答,从而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该文简略概括地叙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面斥敌酋汉奸、被扣押冒死逃脱、颠沛流离、万死南归的冒险经历,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湖冻初晴远泛
西湖之水,非严寒不冰,冰亦不坚。冰合初晴,朝阳闪烁,湖面冰澌琼珠,点点浮泛。时操小舟,敲冰浪游,观冰开水路,俨若舟引长蛇,晶莹片片堆叠。家童善击冰丬,举手铿然,声溜百步,恍若星流,或冲激破碎,状飞玉屑,大快寒眼,幽然此兴,恐人所未同。扣舷长歌,把酒豪举,觉我阳春满抱,白雪知音,忘却冰湖雪岸之为寒也。旧闻戒涉春冰,胸中不抱惧心,又何必以涉冰为戒?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十章 · 施饭转胜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国风 · 周南 · 卷耳
《国风·周南·卷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诗作,由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他远行在外的丈夫开始,想像她丈夫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实写,二、三、四章是想像的情况,虚实结合。开始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然后描述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
典论 · 论文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很可惜,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中庸 ·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