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小雅 · 南有嘉鱼
《小雅·南有嘉鱼》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在当时是一首贵族宴飨宾客通用的乐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后两章变换角度,以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以及一群翩翩飞翔的鹁鸠集于树上,象征宾主之间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以及宴席上祥和欢乐的气氛。虽然篇幅短小,但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视野开阔,情深意长。
国风 · 邶风 · 北风
《国风·邶风·北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卫国贵族逃亡之事,描写了在国家危乱之际人们纷纷出逃的情景。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章节紧凑,气氛如急弦骤雨;比喻形象,危乱如冰雪愁云。
前出师表
此文出自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戏答元珍/答丁元珍
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〇三六年)五月,欧阳文忠贬谪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文忠便写了这首诗作答,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文忠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六节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陇上歌
这首诗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方秦陇人民为悼念抗击匈奴贵族而战死的晋都尉陈安作。据《晋书·载记》,陈安一度反覆于晋与匈奴族政权前赵刘曜之间,后坚决抗击前赵,拥戴晋室。323年(晋明帝太宁元年),兵败而死。“及其死,陇上歌之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所歌即为此篇。陇上,指晋秦川陇西(甘肃陇西县)。
汉宫春 · 其二 · 岁尽得巽吾寄溪南梅相忆韵
疏影横斜,似故人安道,只在前溪。年年望雪待月,漫倚吟矶。千红万紫,到春来、也是寻思。君不见,永阳江上,残梅冷雨丝丝。 有几情人似我,漫骑牛卧笛,乱插繁枝。市门索笑憔悴,便作新知。城楼画角,又无花、只落空悲。但传说,寿阳一片,何曾迎面看飞。
婆罗门引 · 山居补植花木
庐非人境,山深四月未闻莺。飞花空忆春城。最恼无情野烧,收拾到陈青。尽黄云红叶,一望芜平。荒畦几棱。 豆坼甲,怯寒轻。剩有劫余幸草,识我经行。饾饤阴晴。试种竹、移蕉环护庭。锄未了,雾冥冥。
霜天晓角 · 题采石蛾眉亭
据陆游《京口唱和序》云:“隆兴二年闰十一月壬申,许昌韩无咎以新番阳(今江西鄱阳)守来省太夫人于闰(润州,镇江)。方是时,予为通判郡事,与无咎别盖逾年矣。相与道旧故部,问朋俦,览观江山,举酒相属甚乐。”此词可能是元吉在赴镇江途中经采石时作(他在镇江留六十日,次年正月即以考功郎徵赴临安,故离镇江后不便再有采石之行)。《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旧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词的上阕,采用于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形,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 韩元吉一贯主张北伐抗金,恢复中原故土,但反对轻举冒进。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几时极”三字,把这愁恨之情扩大加深,用时间的无穷不尽,状心事的浩茫广漠。 如果上阕是由景生情,那么下阕则又融情入景。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暮,点明时间;兼渲染心情的暗淡。又正值风起潮涌,风鼓潮势,潮助风波,急骤非常。作者虽未明言这些景象所喻为何,但人们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酒阑,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军中乐器。当此边声四起之时,作者在沉思。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 下俯长江,悬崖千丈,而不远的东西梁山又像两弯蛾眉、夹江对峙。其山川之奇丽由此可以想见。不仅如此,这里还凝聚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号为“谪仙人”的李白在些留下“捉月”、“骑鲸”的神奇传说,并且还把他的仙骨留给了江畔的青山绿水。而更令人怀念的是,就在词人写作此词之前不久,南宋将士曾在此奏响过“采石大捷”的凯歌。不过当作者登临怀古之际,形势却又发生了变化,南宋统治集团重又推行起苟安媾和的政策。怀着国事日非的优惧,词人此刻之所见所闻,当然就是一派“两蛾凝愁”和“潮怒风急”的景色了。“境由心造”,其言良望。 元代吴师道认为:在题咏采石蛾眉亭的词作中,没有一篇能赶得上这首词。(参阅唐圭璋《词话丛编·吴礼部词话》)此词收在韩元吉的词集中。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录此篇,署为刘仙伦作,不知何据。但就风格而言,此词确与韩元吉他词近似;而不像是以学辛词著称的刘仙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