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蝶恋花 · 面旋落花风荡漾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写春去愁生,全以迷离幽淡之景出之。下阕写空室独处,寂寞难禁。“屏山围碧浪”,含不尽心潮;空向华灯、翠被,禁不住独褰绣幌,极哀艳。最后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艳丽处忽生清淡,自是欧公本色。
国风 · 陈风 · 防有鹊巢
《国风·陈风·防有鹊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以为这是相爱的人为害怕离间而失去爱情所唱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此诗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猜测、推想、幻觉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动,表达平常的爱慕之情。其主要艺术特色是大量运用比喻,比喻中采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也不可能出现的情变。
水龙吟 · 寿李长孺
清江社雨初晴,秋香吹彻高堂晓。天然带得,酒星风骨,诗囊才调。沔水春深,屏山月淡,吟鞭俱到。算一生绕遍,瑶阶玉树,如君样、人间少。 未放鹤归华表。伴仙翁、依然天杪。知他费几,雁边红粒,马边青草。待得清夷,彩衣花绶,哄堂一笑。且和平心事,等闲博个,千秋不老。
鹧鸪天 · 博山寺作
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稼轩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难道他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了么?下边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阕四句是怨辞反说,辛稼轩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阕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稼轩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稼轩伤心失望。
左传 · 文公 · 文公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洛戎盟于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螽。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 【传】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且复致公婿池之封,自申至于虎牢之竟。 夏,秦人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 秋,襄王崩。 晋人以扈之盟来讨。冬,襄仲会晋赵孟,盟于衡雍,报扈之盟也,遂会伊洛之戎。书曰「公子遂」,珍之也。 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 夷之蒐,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从之。先克夺蒯得田于堇阴。故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乱。
山窗听雪敲竹
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暗想金屋人欢,玉笙声醉,恐此非尔所欢。
瑞鹤仙 · 赋梅
这首词在炼字造句和风味上,接近南宋格律派词人的词作。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使用了烘托手法,总体层次分明。通过对梅的的描述,暗示了词人伤世之感和关怀国家之痛,表现磊磈不平之气。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咏溪上梅花,不仅写出梅花美的外貌,还写出了梅花清雅的姿态和寂寞幽怨的灵魂。这首词不仅是为梅花写照,在梅花形象中还投影着作者自己的心理感觉,精神兴趣,是一首借梅花而抒怀的寄托词。 上阕运用想象、比拟手法,正面描写梅花的形神。起韵先为梅花营造出一个寒意袭人的夜的环境:严霜以下,层冰未消,寒意透帘,云清月冷。借用了晚唐诗人韩偓「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之意。这样的环境特别富有抒情暗示性,为下文抒情写物做铺垫。以下用一个单句,突出了野地梅花如美人以溪水为镜在寒夜梳妆的风神。写得空灵蕴藉,令人联想。然后以「梳掠」一词顺势而下,写梅花在溪头打扮的动人风采。龙绡衬着」有《离骚》中「纫秋兰以为珮」的芳洁之意。梅花在寒夜的溪头上,幽远其香,明艳其色,她那天然绝色的美丽,是任何靠装扮而成的美人也学不出的。一个「想」字,化实为虚,变奇怪为合理,表明梅花对溪水而梳掠,这化身为人的动作形态只是作者的想象。「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两句,把梅花出场特意放在月色朦胧的背景下,极写她的神韵,写出月下梅花如穿着鲛绡细纱的玉美人。结韵故意把梅花放到春天和百花对比,说如果梅花能到百花盛开的季节去嫣然一笑即开放的话,那么百花都要因为自愧不如纷纷羞惭自落。词以「一笑嫣然」、「转盼」、「倚」字写梅花,是以写美人的笔法来描绘梅花的仪态和神韵。梅花被表现得如此之美,也为下阕调转笔头,写梅花命运的寂寞蓄势。 下阕除了运用想象,比拟手法外,还兼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运。起句一个「寂寞」,短音促节,一语定调,揭示溪上梅花的精神状态。以下连用两句拽出回答。借用北宋高士林逋「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的诗意,暗示「富贵非吾愿」、「栖隐亦非所期」的微旨。其一问梅花的家乡,拽出这野地寂寞的梅花,像是被放逐者,原来却是生在园林里,楼阁边的高贵寒花。其二以梅花自己的口吻来反问,通过这一反问,表明了梅花失意冷落的命运忧伤。梅花本来和天上瑶池有一个旧约,可是现在沦落至此,谁肯为她捎信给约会的另一方呢?这里梅花与天上瑶池之间的「旧约」,其比兴意义与《离骚》以男女之约寓君臣之约一样,传达着作者政治不遇的深沉痛苦。以下更进言明那寻桃问柳的轻薄粉蝶的不足以担当传信重任。然而,就是这轻薄的粉蝶,对于绽放满枝的梅花尤且不屑一顾词写梅花由园林、楼阁入野地、溪头,瑶池旧约无人传信,且连粉蝶儿都不肯相顾,梅花的命运一降再降,显示出词人无比伤痛的感受。结以「冷淡黄昏,数声画角」,惋惜贞姿方茂,便尔凋零,画角吹奏着《梅花落》的凄音,传达出一种悲苦的心境。「冷淡黄昏」四字,是从林逋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七字中截取而来,与发端的「护月云轻」遥相激射。画角声中,再一凝想南来征雁,此情此景正自难堪。这里的黄昏与上阕的月夜在时间上并不冲突,因为它是为梅花将来的零落渲染气氛的,与上阕并不处于同一时间段落中。「伤心」一词,是花的自怜,是人的怜惜,把花情和人情浑融一体,无法分辨。
渔家傲 · 雪里已知春信至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宋代女词人李易安的作品。此词吟咏寒梅。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託梅花的美丽髙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徵,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喩、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百字令 · 其一 · 约斋叟得南城废园,葺之曰约园。用竹垞韵寄贺
约斋守约,借小园消受、秋光淡泊。占定浣花溪作号,天予花溪栖托。愚谷非愚,老莱未老,请赋闲居乐。阿稽阿段,为花先补篱落。 同是汐社中人,嫦娥耐寡,秋色谁斟酌。早晚栟榈刊合集,头白论功书幕。小玉司香,牟珠入梦,将砚安岩壑。青山浮白,不知门外蜗角。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节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贺新郎
濮上看垂钓。更风流、羊裘泽畔,精神孤矫。楚汉黄金公卿印,比著渔竿谁小?但过眼、才堪一笑。惠子焉知濠梁乐,望桐江、千丈高台好。烟雨外,几鱼鸟。 古来如许高人少。细平章、两翁似与,巣由同调。已被尧知方洗耳,毕竟尘污人了。要名字、人间如扫。我爱蜀庄沈冥者,解门前、不使徵车到。君为我,画三老。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节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史记 · 七十列传 · 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收录于《史记》中。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窦婴和田蚡都是汉初权重一时的外戚,灌夫因军功封为将军,他们之间的倾轧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典型事例。这篇文章通过对他们三人生平和相互斗争的描述,展现了汉初宫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当时那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畸形关系,暴露了统治阶级奸诈残暴的丑恶本质。司马迁曾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官场的残酷,所以写得入木三分。他能把旧戚和新贵之间的矛盾斗争写得如此惊心动魄,淋漓尽致,也充分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批判精神。
金陵歌送别范宣
《金陵歌送别范宣》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6卷第42首。全诗熔写物、抒情、怀古、咏史、送人为一体,对历史兴衰的感怀,所含挣扎幽愤多,既有个人仕途不得志、怀才不遇之意,亦有对家国渐渐衰亡而忧虑,诗词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青玉案 · 吊古
《青玉案·吊古》是清朝作家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青玉案》中“伤今”之意尤其明显,其中的“芜城”、“伤心”、“血泪”、“人事错”等字样饱蕴沧桑。 “吊古”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又没有纯粹的“吊古”。绝大多数吊古的文字都是“借力打力”,真实目的在于“伤今”。徐灿身际乱世,这首《青玉案》中“伤今”之意尤其明显,其中的“芜城”、“伤心”、“血泪”、“人事错”等字样饱蕴沧桑。这首词应注意两点:第一,词中的“芜城”指扬州,有鲍照传世名篇《芜城赋》可以为证。从“羊车”典故(《晋书·后妃上》:“(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横江锁”典故(晋武帝时,王濬水军东下平吴,吴人在西塞山横江装设铁锁阻挡船舰)及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意来看,主要又凭吊金陵。扬州为长江天堑之门户,史可法守城失败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城事件,而南京又为明初都城和为南明弘光政权首都,在明清之际是牵动人心的两处“要穴”。所以,徐灿的“吊古”就格外具有着“当下性”,从而引起知识群体血泪交迸的同感,自然也就“为世传诵”(张德瀛《词徵》)。 第二,单只题材选择的得当尚不足以令这首词成为一首名作,其成功的奥秘还在于作者交织多种意象、笔法,构建出绮丽而沉郁、细腻而大气的多元审美境界。简单说来,词上阕以婉约伤感为主,而“芜城”、“半月模糊”等意象又颇沉挚开阔;下阕铸语沉雄,情致悲郁,“烟月”、“莲花步”之点染又见出细腻深邃的历史情怀,因而别具一种撼人的力度。倪一擎《续名媛词话》评价此词“跌宕沉雄”、“不似绣箔中人语”也应该是着眼于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