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菩萨蛮 · 回文冬闺怨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豐三年十月。上片,写暮冬时节,少妇站在雪地里忍着严寒,盼望郎君归来的情景。下片,写少妇思念郎君、盼望郎君而未愿的心态。全词,运用直写与烘托等手法,描写了闺阁中少妇严寒思念郎君的「恨」情。
古怨别
这是一首描写情人离愁的歌。此诗一、二句是离别的时间和环境,写的又是在秋天。中间两联诗句内容相重,强调地描写了两人因离别而泪眼相看、欲说不能、伤心之极的情景。最后两句写的是离别人的将来,两人只能在明朗的月光下共同想念了。表示了他们真切、坚贞的感情。
金陵驿二首 · 其一
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俘後,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馀,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组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金陵驿二首》。这是第一首,从景物写起,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抒写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全诗巧妙化用前人成语旧句,描写婉曲,风格悲壮,用典贴切,语言精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髮如花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九节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正宫 · 醉太平
恨绵绵深宫怨女,情默默梦断羊车,冷清清长门寂寞长青芜,日迟迟春风院宇。泪漫漫介破琅玕玉,闷淹淹散心出户闲凝伫,昏惨惨晚烟妆点雪模糊,淅零零洒梨花暮雨。
哨遍 · 用前韵
一壑自专,五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夔乃怜蚿,穀亦亡羊,算来何异。 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沈,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看一时鱼鸟忘情喜,曾我已忘机更忘己。又何曾物我相视,非鱼濠上遗意,要是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小大均为水耳。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生查子 · 旅夜
彭孙通的词多写艳情,尤工小令,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美誉。此词自写欲求梦而先借酒力,但薄醉仍难入梦,一直写到梦中和梦醒。意境幽清,情致婉然。下片“梦好恰如真,事往翻如梦”二句,从李商隐诗“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翻出,而更具哲理,耐人寻味。
塞翁吟 · 秋日过竹枝庵访灵机上人不遇与寒松上人茗谈
出郭秋光好,黄叶飒沓霜空。筱径织,石泉通。漱碎玉淙淙。 三生堂后名僧至,乘兴杖笠过从。拟问取,寺门松。 可仍旧如龙。 桥东。谁延伫,虎溪三笑,逢相识、庐山远公。说晓起、秋山有信,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 姑留软语,饱看禅窗,瘦槲枯枫。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国风 · 豳风 · 九罭
《国风·豳风·九罭》一诗出自《诗经》,是《国风·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周公的爱戴和挽留之情。这首诗先以大鱼网住小鱼起兴,象征东人对周公的敬重与爱戴,以大雁的飞行象征周公的离开。最后明知周公要离开故把他的衣服藏起来的那种神态表现的十分天真可爱,突出了一种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也有的人认为《九罭》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是《相和歌辞·瑟调曲》之一。天宝十四年,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力劝永王勤王灭贼,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首诗大约是此时所作。诗中李白以鸟雀无处容身为喻,黯然自伤。
过秦楼
这是一首即景思人之作。词抒写怀人之痛,上片通过今昔对比,表现环境的凄凉寂寞,追念当初的欢乐情景,虚实相映。下片前前设想情人为思念自己而无心打扮,后几句写自己的钟情,用典贴切生动。全篇时空轮转,虚虚实实,意象纷繁,灵动多姿,全以一股深沉的情思驾驭,颇能令人动容。
与公肃甥书
顾亭林,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他一生不忘复明,屡以死拒清廷聘,坚守民族气节。此信为亭林写给外甥徐元文的。徐元文,字公肃,顺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其母为亭林五妹。 信中,亭林首先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告诫公肃要「以道事君」,如果统治者不听劝谏,就要辞官而去。他以自己沿途所见以及地方官吏草菅人命的骇人之举,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认为要正朝廷必须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激浊扬清」,语本《尸子·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激,衝去;浊,脏水;清,清水。衝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除恶扬善。 亭林一生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虽然他与清廷势不两立,终身不仕,但他时刻关注着社稷民生,并对仕清的外甥苦口婆心,悉心劝导。他曾这样勉励公肃:「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论今。」
望海潮 · 凯旋舟次
这首词题目一作「从军舟中作」,但据词意,更符合「凯旋舟次」的意思。上片极写潼关一带形势的险要与军营气氛的肃杀。潼关雄峙华山以北、黄河南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属军事要塞。在战国时,潼关正处于秦、韩两国的交接处。词开头就给人一种气象森严的景象,有高屋建瓴的气势。接着又从仰视、俯瞰、远眺的不同角度写这一带地区的高峻、惊险、辽阔,可谓有声,有势,将一幅苍茫壮观的有声图卷展示给读者。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一支雄壮威猛的军队出现了。红旗漫卷,西风烈烈,战云似乎也凝止了,笼罩在大河两岸,布满了肃杀之气。这样勇敢的军队,犹如钢铁铸的都城,使敌军不敢来犯。残月如钩,号角声在拂晓时候凄厉地响起。读者读到这里,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下片首句用「晓」字与上方结尾「五更」相衔接,可以说是了无痕迹。那时作者正穿着貂裘站立船头,这也许是件破旧的黑貂裘吧,就像当年苏秦落魄归来时穿的那样。面对着威武的军队,再看看自己这副瑟缩穷酸的样子,他不由得恨自己不能早早投笔从戎,去建功立业。看看那班在军中服役的将士们,无论是老的还是少的,这次都因收复贺兰山而建立大功,凯歌归来。就更觉得不是味儿了,更想解下儒冠戴上头盔去冲锋陷阵。战船随着南飞的大雁向京城进发,远处的岳莲楼也隐隐在望了。作者忽然想起,这次回去後,一定要大醉一场,是作为对这次战斗胜利的庆祝,还是为自己刚才的牢骚作慰藉?作者自己也真有点说不清楚呢!词的总体格调是昂扬的,豪迈的,中间有一点身世之感,几丝不快,但并不影响全词的总体风格。清人况夔笙说:「金词清劲能树骨。」我们从这首词中的确能领略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