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柳梢青 · 与龟翁登研意观雪,怀癸卯岁腊朝断桥并马之游
断梦游轮。孤山路杳,越树阴新。流水凝酥,征衫沾泪,都是离痕。 玉屏风冷愁人。醉烂漫、梅花翠云。傍夜船回,惜春门掩,一镜香尘。
浣溪沙 ·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据《於湖先生长短句》,本词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因此本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该有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 「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本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采,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采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
本词是元丰元年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阕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夜景。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如水,清澄澄夜景美无限。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地寂寞无人见。接着写梦觉。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後走遍小园心怅然。 下阕抒写梦後所感,登高远眺,凭吊燕子楼,融入一己身世情悰。客游天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一發乡国之思。古往今来如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後人面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面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發出人事变迁的浩然长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後人凭吊自己,感悟人生,喟叹古今。 词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酹江月 · 夜凉
《酹江月·夜凉》是宋代文学家黄升所作的一首词。本词上片侧重写秋夜之所见,下片主要写秋夜之所思所感。作者认为,古来骚人往往为人生失意而遗恨千古,何如托身山林,寄情风月呢?这当然是消极的,但在当时作为志行高洁者自我解脱的一种出路,也自有可理解之处。
小雅 · 四月
《小雅·四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政治讽谕诗,写周朝一个小官吏行役江南,遭遇变乱,滞留难归,作这首诗以诉说痛苦的心情。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叙述自己自初夏被逐,历经秋冬,孤苦无告;第四章以比喻说明自己无过受害;第五章叹息自己前途可悲;第六章为自己忠而见逐不平;第七章恨自己无计逃祸;第八章自叙作诗的目的。此诗写得情景交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卫风 · 淇奥
此诗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共三章,每章九句。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髙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全诗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後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西江月 · 杭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
《西江月·苏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词人诉说着自己的仕宦奔波之苦,下片则主要写请求友人评判其湖山新诗。全词语言平易,浑然妥贴,表达了自己仕宦途中无能为力的复杂心境。
临江仙 · 雨停荷芰逗浓香
这首词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上片首二句写雨后荷塘景色。“物华”句承上启下,有感于荷塘依旧,而怀念心上的女子。“不逢”,“何处”,加重了“空”的含义。下片先写男子室内凄冷的环境,衬托出他“恨偏长”的心情。“藕花”二句由物及人,形象娟美,可见他对女子思念之深。
临江仙 · 送王緘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东坡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後,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东坡於婚後五年开始宦遊生涯,王弗便在东坡身边充当贤内助。东坡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於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东坡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衹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东坡,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东坡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东坡盘桓数日,东坡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於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豐。东坡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種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东坡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於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後,愁肠皆已断尽,以後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藉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於言表。结尾两句,东坡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次仲《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忆江上吴处士
《忆江上吴处士》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出塞二首 · 其二
作为隋朝的开国重臣,杨素具有突出的军事才能,在与突厥的作战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这两首五言古诗《出塞》就是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生活的一种反映。杨素的这首诗作得到了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