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天仙子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有刘、阮故事。东汉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饥食桃实,渴饮溪水。在山溪边遇二美貌女子,待他们如旧相识,并邀至家款待,当晚成亲。十日後刘、阮求归,二女苦留,又过了半年。山中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使二人怀乡念家,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既还,亲旧零落,邑屋改异,子孙已历七代。这个故事,为後世诗词小说戏曲取作题材,或寄寓世人对仙境奇遇的向往,或借以抒发聚散相思的苦情。 皇甫松此词,就题发挥,咏刘郎在天台山遇神女的事,就是撷取临别时的一幕,写得情景交融,篇幅虽短,思致却深。首二句用“晴空”、“碧江”、“花发”渲染离别的环境,用“鹭鸶飞一只”起兴,引入刘郎别天仙的咏叹。末二句写别情,“十二晚峰青历历”一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凄寂无限。 “晴野鹭鸳飞一只,水荭花发秋江碧”,叙写秋景,切半年後还家的时令;已非复“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的山中景致,是为别後独行野望所见,兼以衬托人物此时的心境。鹭鸳为水鸟,栖于水边,高下飞翔。王维诗:“漠漠水田飞白鹭”,李绅诗:“碧峰斜见鹭鸶飞。”此句特写“飞一只”,离意明显。“一只”二字置于句末,唐·高骈《步虚词》已有“青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的先例,都是为了使这两个字得到强调,和加上着重点差不多,不只是为了押韵的缘故。水荭是丛生于江边洲涪间的水草,又称水荭,夏秋开花,花白色或粉红色。“水荭花发秋江碧”,境界未尝不阔远清疏,色彩亦甚鲜妍谐美,然而不能吸引此时刘郎的心目者,他的心还留在适才分别的场景之中,于眼前佳景自似视若无睹,因下文而可知也。于是接转“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三句,回叙别时情景。对“天仙”、临“绮席”,而“泪珠滴”,是一“别”字使然。思归之心至切,离别之情又难,当此际,自应有许多心事、言辞、态度,而作者只用“泪珠滴”三字了之。盖写情人相别悄景,最富概括性、表现力的,莫如写流泪了。格律上此处只许写三个字,就写这三个字,一切都可尽包其中;至如“和泪出门相送”之“相送”也,“执手相看泪眼”之“执乎“也,在这三个字面前,反觉辞费了。盖写也写不尽,写一二点反显其少,不如不写反觉其多。末句“十二晚峰青历历”,又转头来写别後独行所见。此亦写景,但与开头写景又有不同。开头之景,作者所设之景也,非必主人公目中之景;入目而不入心,与无景同。结句之景,诚主人公目中之景也,入目而又动心。情人已别,眼前只有青峰历历可数;山色可认,山中人更可思。陈廷焯评云:“结有远韵,是从‘江上数峰青’化出。”(《词则·别调集》)此言甚是。必曰“十二峰”者,又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事。南宋范成大曾两游巫山,作有前後《巫山高》诗,後诗云:“凝真宫前十二峰,两峰娟妙翠插空;余峰竞秀尚多有,白壁苍崖无数重”,可以为词中的“峰青”作注。此句以景结情,兼用两典,融合无痕。《白雨斋词话》评:“飞一只便妙,结笔得远韵。” 词咏调名本意。唐五代此题并多用刘阮事,托意仙缘,实写人情。丁寿田等评韦庄本调“刘阮不归春日曛”云:“此词盖借用刘阮事咏美人窝耳。”(《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于皇甫此词固亦可作如是观。但皇甫词句丽而意清,语真而情挚,不涉绮思,诚为此调中上驷。
点绛唇
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上片写景。“新月”二句以月、江、山、斗组合成霜秋月夜景:娟秀明媚的月光映照着寒夜中的江流和衔着北斗七星的幽静的山峰。“起来”二句写词人月下徘徊,明月触动内心隐秘而欲寐不得,故而起来,“搔首踟蹰”,怀乡思人也。“梅影”句,虚实交映,既实写月夜梅枝横斜窗棂的瘦影,也隐喻了词人爱侣倩影之清瘦,流露了恍然如见爱侣倩影的怀恋与关切。 下片抒情。“好个”二句称赞明月新满的秋夜霜天的清幽、静美,正是赏月饮酒的良宵,然而,爱侣不在,孤独寂寞,无心饮酒,以致闲置了传杯接盏的乐趣。“君知否”三句乃遥问爱侣,倾诉相思,当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归家的意兴浓郁似酒。为何呢?乱鸦夜啼,即乌夜啼,它既触游子归思,又预示吉兆,故而词人“归兴浓如酒”,急欲归家与爱侣团聚,以慰其独守之怨。本词景物清丽旷远,写景寓情,抒情含蓄而隐曲,有哀怨而不露,耐人寻味。
点绛唇 · 波上清风
《点绛唇·波上清风》是北宋词人魏夫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阕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赏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阕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整首词用语恰当,语意清新,含蓄隽永,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左传 · 哀公 · 哀公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蔡公孙辰出奔吴。葬秦惠公。宋人执小邾子。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城西郛。六月辛丑,亳社灾。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葬滕顷公。 【传】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水斥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於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江神子
这首词作于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遊,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在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夜深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倦寻芳 · 三月二十日饯春
咄嗟过容,离别年年,舍我原惯。我定难留,留下乱红成片。 忆花朝,思寒食,更怀上巳情难遣。问春光,自古归何处,空随云散。 送行人、缠绵不了,那个临歧,能免三叹。却怪芳时,不把故人依恋。 也似伤心无一语,奈何频倩啼莺唤。更无端,变晴天、雨悲风怨。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雨中花慢
梦破江南春信,渐入江梅,暗香初发。乞与横斜疏影,为怜清绝。梁苑相如,平生有赋,未甘华发。便广寒争遣,韶华惊怨,讵妨轻折。 扬州二十四桥歌吹,不道画楼声歇。生怕有、江边一树,要堆轻雪。老去苦无欢事,凌波空有纤袜。恨无好语,何郎风味,定教谁说。
归朝欢 · 岁暮不得归,顿动羁思,因念远方征戍之士,及为寇虏所徵迫者
急景凋年风惨冽。远望千峰飞鸟绝。博山添炷水沉烟,重帏深掩流苏结。悲来无暂歇。闭门久断行车辙。数归期、不知朝暮,揽镜已华发。 地暖春光漏泄。因忆团圞儿女节。故园有信放梅花,天涯是处愁冰雪。四邻疲战伐。北韩烽火连南越。想依稀、石壕村畔,更作无家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