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别房太尉墓
房太尉即房琯,他在唐玄宗来到四川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年(757年),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两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写下了此诗。 此诗是诗人经过阆州看望老友房琯之墓时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和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
小雅 · 鹿鸣
此诗为《诗经·小雅》第一篇。先秦时代华夏族宫廷乐歌。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十九章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髙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衹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髙还是远远不够的。
绮罗香 · 四首 · 其四
隋苑芜荒,阿房火冷,时拂画檐轻坠。一点清辉,惯搅玉人无睡。 冲暗露、团扇亲兜,上鱼钥、小门深闭。恨此时、荒冢青磷,幽光孤另鲍家鬼。 凉风初撼木叶,纤月初沈树杪,早秋天气。些小微茫,隔院飞来三四。 照不见、醉梦生涯,只饱谙、夜深滋味。待收拾、晶盒芸囊,盟星书细字。
减字木兰花 · 送赵令晦之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晦之》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点明了早年与友人赵晦之的相识,下片主要表达了对岁月如梭和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全词虽然慨叹时光流逝,但更多的是隐含了词人老而弥坚的积极内涵,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是晋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前八句描写仲夏五月的田园风光,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欢欣之情;后八句由感物之盛衰而联想到自身的盛时难再,故希望能及时有所作为,然而面对困顿的生活,却不免悲恨交加,抒发了壮年易逝、躬耕自资维艰的悲慨之情。全诗朴质无华,不露痕迹地表现作者襟怀的开阔和高远。
史记 · 十表 · 惠景间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是《史记》中“十表”的一篇,记载了自汉惠帝到汉景帝之间有功劳者封侯的情况,包括了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四朝。
狂夫
这首七言律诗的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梧叶儿 · 商调 · 别情
此曲为关汉卿写离愁别绪之作,语言质朴,感情激越,毫无遮拦。这也是关汉卿自身性格的真实写照,正所谓“文如其人”。语词平易,读之摧人泪下。 元代曲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评这首小令:“如此方是乐府,音如破竹,语尽意尽,冠绝诸词。”小令获得好评自在意中,而说它“冠绝诸词”,则不免使今时的读者起疑。其实,周德清的论断,正代表了古人对散曲“曲味”的一种审美追求。 “曲味”主要是通过曲文的语言来体现的。对于散曲的语言,古人一是要求明爽,二是要求新巧。前者提倡常语、熟语,达意、自然即可,属于“本色”的概念;后者则是耐人寻味和咀嚼的巧思,属于“当行”的范畴。以本曲的语言论,前三句符合第一类要求,都是上口的习语。“别易见难”几近于成语,而“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的句子更是腾传众口,深入人心。“锁雕鞍”也是俗曲中表示留住情人的常见用法,如柳永《定风波》:“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刘燕哥《太常引》:“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关汉卿将这三句信手拈出,娓娓叙来,使人一望而知是“曲子语”。后四句则符合第二类要求。其间“春将去,人未还”本身并无什么新意,但它们限制了“这其间”的特定条件,引出了末句的“殃及杀愁眉泪眼”的俊语。用周德清的原评说,“妙在‘这其间’三字承上接下,了无瑕疵。‘殃及杀’三字,俊哉语也!”(《作词十法》)诗歌中也有“眉叶愁不展”、“泪眼不曾晴”之类的句子,但将愁眉泪眼作为无辜的蒙害者、代人受过的牺牲品,所谓“殃及杀”云云,则是关汉卿的独创。“殃及杀”说明了眉、眼堆愁流泪的受苦程度,也使人激增了对“愁眉泪眼”的同情。此处不直言女子如何愁闷、痛哭伤心,却用“殃及杀”的变角度方式婉曲地表现出这般意境,就显得俊丽新巧。所以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将这后四句引为“情中俏语”的例证。全曲自然圆润,又不乏几分柔婉,本色、当行两兼,难怪说“如此方是乐府”了。 再从立意上看,起首三句是“别离”的既成事实,用熟语叙出,反映了女子在某种意义上的思想准备和心理适应,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忧愁。到了“春将去,人未还”,则已有足够的警醒,渐露出忍无可忍的哀怨。及至“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则因愁锁眉、以泪洗面,相思、怨恨禁抑不住,复以婉语表现,那就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了。小令层层推展出女子心底的感情之流,因而颇使人同情难忘。
左传 · 成公 · 成公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孙行父如晋。秋,叔孙侨如如齐。冬十月。 【传】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 郤犨来聘,且莅盟。 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于齐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妇人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 夏,季文子如晋报聘,且莅盟也。 周公楚恶惠、襄之逼也,且与伯与争政,不胜,怒而出。及阳樊,王使刘子复之,盟于鄄而入。三日,复出奔晋。 秋,宣伯聘于齐,以修前好。 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刘子、单子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狐氏、阳氏先处之,而后及子。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晋侯使郤至勿敢争。 宋华元善于令尹子重,又善于栾武子。闻楚人既许晋籴伐成,而使归覆命矣。冬,华元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 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颗盟晋侯于河东。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秦伯归而背晋成。
台城路 · 其二 · 游北山寺别本作雪窦寺访同野翁日东岩
云多不记山深浅,人行半天岩壑。旷野飞声,虚空倒影,松挂危峰疑落。流泉喷薄。自窈窕寻源,引瓢孤酌。倦倚高寒,少年游事老方觉。 幽寻闲院邃阁。树凉僧坐夏,翻笑行乐。近竹惊秋,穿萝误晚,都把尘缘消却。东林似昨。待学取当年,晋人曾约。童子何知,故山空放鹤。
望蓟门
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阅微草堂笔记 · 卷十六 ·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作品,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