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幺令
此词描述一位歌女与情人传情密约的内心活动。「绿阴」二句不仅点出季节时令,柳絮的飞舞环绕也是一层比喻,它把歌女因有约会而产生的兴奋紧张的心情做了一番引人联想的比拟。「晚来」二句推出香阁歌女,夜晚时描画远山翠眉,「巧学」显出她的刻意精心。「一寸」、「画帘」数句写歌女在画帘遮护的晚间宴会上「新翻曲妙」的表演。「狂心」、「横波」写出歌女动于心而形于目的激动情绪。「前度」二句讲情人「书多隐语」,难以体会其中隐曲深意,以致犯愁难答。「昨夜」二句讲情人不见回信,又写回文诗寄情,却不料「韵险」,使她懒得苦吟押险韵,诗未和成。「都待」、「不消」数句,便是密约他笙歌散尽,暂留片刻,悄悄到「庭花旧栏角」去等我!那「记取」、「不消」的叮嘱,微妙地显出她对爱情追求的大胆与真率,活脱脱地描绘了一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爱情场景。全词以客观描述方式叙事抒情,整个过程有一旁观者清的人在,那就是词人,是词人对歌女心理做了细腻微妙的刻画。
史记 · 七十列传 · 南越列传
《南越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传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将南越置于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过程。
灵隐寺
《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南吕 · 干荷叶
此曲为刘秉忠自度曲,共八首,此选其三。《乐府群珠》收录时,调名下题作“即名漫兴”。 第二首曲咏史怀古,作者以西湖名景系连到偏安覆亡的南宋王朝,进而联系到同样定都杭州的五代时的吴越;而如今江南美景依旧,酒旗斜矗,繁华如昔,可惜风景不殊而人事已改,两个王朝均已覆亡。曲家饱阅这人世沧桑,抒发了一种超越时代之上的哀感和慨叹。
金刚经 · 第二十六品 ·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夏至
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鹿角解【音骇】。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蜩【音调】始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重赠卢谌
此诗是一首悲壮苍凉的英雄末路、志士受困的述志诗。诗中多借典故向友人倾诉了胸怀大志而无法实现的遗憾和忧愤,抒发了自己为国出力的志愿和事业经受挫折的痛苦,揭示了个体生命在绝境中的悲哀与求生的欲望。其主旨是激励卢谌设法施救,与自己共建大业。全诗采用以实带虚的笔法,其口气明是直陈胸臆,又暗中照应着「赠卢」,在吐露心曲的同时对友人进行劝勉,责己劝人,句句双关,具有寓意深长、婉而有味的特点。
周郑交质
本文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在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居然采用了交换质子这一手段。而这一手段并没有奏效。以上就是该文的背景。
空亭坐月鸣琴
夏日山亭对月,暑气西沉,南熏习习生凉,极目遥山,盘郁冰镜,两湖隐约,何来钟盘?抱琴弹月,响遏流云。高旷抚《秋鸿出塞》,清幽鼓《石上流泉》、《风雷引》可辟炎蒸,《广寒游》偏宜清冷。乐矣山居之吟,悲哉楚之曲,泠然指上《梅花》,寒彻人间烦愤矣。噫!何能即元亮无弦之声,得尘世钟期之听哉?宜正音为之绝响。
水调歌头 · 沧浪亭
本词是苏舜钦的仅存之词。北宋庆历四年,范仲淹、杜衍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延揽改革派人才,苏舜钦作为宰相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时值进奏院祭神,苏舜钦遵循惯例卖废纸换钱举行祭神酒会。保守派借机打击改革派,弹劾他监守自盗,被撤职流寓苏州。并在此购下了一处荒废不堪却很幽静的花园,临水买石筑成沧浪亭之后,写有著名的《沧浪亭记》。 本词作于作者被罢官苏州次年,作者正值壮年,本应建功立业,然而却怀才不遇。全词表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进退矛盾的心态,风格清旷豪迈,慷慨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