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好事近 · 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夜。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阕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望,为下阕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阕抒情,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情绪。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夜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夜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情绪。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望情绪。
绛都春 · 其五 · 燕亡久矣,京口适见似人,怅怨有感
《绛都春·南楼坠燕》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悼亡词。此词上片写作者追忆旧日与杭妾相聚并哀叹自己的羁旅异乡;下片写作者在京口见到与亡妾相似之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慨,表达对亡妾思念极深而不得见的凄婉之情。
登乐游原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後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馀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後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蝶恋花 · 梨叶疏红蝉韵歇
梨叶疏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咽,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蛩吟珠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朱帘一夜朦胧月。
南歌子
该词为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本词写相用纯用拙重之笔。起两句,写貌:“终日”句,写情。“为君”句,承上“相思”,透进一层,低回欲绝。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挚著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絃。陈廷焯评曰:“低徊欲绝。”(《白雨斋词话》) 起笔二句描摹女子的妆饰容貌。倭堕髻本是汉代洛阳一带妇女的时髦发式,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形容美女秦罗敷即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连娟”,或作联娟,微曲的样子。眉连娟,形容女子眉毛弯曲细长,秀丽俊俏,语出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髻的其若丹”句。词人刻划女子姣丽动人,只选择写了髮髻与眉毛,是以局部代替全貌的手法。信手挽梳的堕马髻,大弧度地半歪头侧,如一朵斜挂树冠的乌黑云朵,飘飘荡荡,欲堕非堕,使人联想到女子轻步移走时,风飘仙袂,窈窕婀娜的娇柔风韵;两道淡细的蛾眉,弯弯地延伸向额际,似轻雾遮掩的黛绿春山,如隐如现,似乎可以看到眉下一湾清水似的脉脉双眼。髮髻弧线与眉毛曲线构成的画面,富有柔和的线条美感,传递出了女子的风采和神韵,这是一个淡雅高洁、痴情真纯的美貌女子。“终日两相思”句,由外貌描写转入内心世界。“两相思”,实际上是特指女子一方对情人的思念。男子何往不知,但从词看已久未相聚,唯有心系神绕之。“终日”如痴如醉,思念不已,极写女子情意深挚。这一“终日”,不是指一日的自晨至暮,而是自晨至暮,日日如此。一句话概括尽女子每一天的举止与心理,它既是首二句的补足,又为后二句蓄势、张本。从“终日”句,读者还可悟及:首二句乃暗含慵惰恹恹之态,堕马髻以高危颤晃为美,女子却漫不经心地“低梳”而成,蛾眉本应精描艳抹,女子却信手“淡扫”而罢。“女为悦己者妆”,伊人不在,妆成无人赏。意之真,情之深,于细微处可体会到。有了前三句从外貌到内心的全面刻划,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感情强烈,分不出是女子心底的呼唤,倾慕,抑或怨叹,表白。读来令人百感交集。这是一股感情的迸发。谭献指出:“‘百花时’三字,加倍法,亦重笔也”(《词辩·卷一》),很有见地。这确是词人经意用笔之处。前面已写女子无心妆扮,终日相思,这儿又写她春日相思,意义并不重复,这是加倍的写法。词人特意择春天,尤其百花盛开春烂漫时,浓笔突出她典型环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万物竞生、春机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饱含幸福蜜汁的季节;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欢快的爱情生活。唐人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可以说是古来闺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词中女主人公于此之时,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一冷一热,一黯淡一明媚,两相对比,反差强烈,一下子就将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示于读者眼前,并以其真纯的感情,凄苦的命运,成功地感染、俘虏了读者。词人这里用的是重笔,笔之力度极重极强:如古刹击钟,最后一槌声震山野的重敲,惊撼人心,发人至深,馀音久远。再从头咀嚼全词,前面似不经心的淡笔之意,皆一一显明出来,细加品味,清香满口,经久不散。
论语 · 先进篇 · 第一章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楚辞 · 七谏 · 其一 · 初放
《七谏》录自王逸《楚辞章句》,西汉东方朔之所作。王逸以为“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 《七谏》包括七章,即“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和“谬谏”,最后有“乱词”总括。 《七谏·初放》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所写创作的一首辞赋。这首诗表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贞遭弃,无辜被流放的痛苦心情。抨击楚王昏庸,群小营私,斥逐鸿鹄,近习鸱枭的黑暗政治,表现诗人独立、坚定的节操,宁可独抱忠信而死,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行香子 · 三山作
《行香子·三山作》是宋代词人辛稼轩所写的一首词。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至现在,因为心情的郁闷和志愿的不遂等,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气候的变化,他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雨未晴、风云不定的气候中,他在三山的一座小窗内,写下了这首明志与抒愤的词。 上阕写盼望及早归耕而不得的急躁不耐之心情。发端三句,直道思归之愿,文义十分明显。「小窗」二句,叙写听雨情状,为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导。上阕第三个层次以一个感情色彩极浓的「恨」字贯串「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三句,以春夜阴晴无定、变幻莫测的天象,喻示自己受尽了朝中及地方官场小人的谗谤迫扰,已不堪忍受。 下阕头三句先以清明后春事阑珊、花柳飘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时光已白白过去,次以莺燕叮咛之语暗示自己尚受到种种牵制,未必能自由归去。「天心」句至末尾是最后一个抒情层次,说是只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办;然而君心难测,就如自然界忽风忽雨,忽阴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闷杀。 全词以阴晴难测的初春天气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矛盾心境,表达了倦游恩归的愿望。 全篇以比兴为主,抒情婉转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轩词的另一种风格。
扫花游 · 读南宋杂事诗
残山剩水,听鸟唤东风,鹃传南渡。繁华暗数。惜珠帘锦幕,美人迟暮。剩有华堂蟋蟀,芳园杜宇。伤心处。将无限闲愁,诉与鹦鹉。 西湖堤畔路。剩渺渺寒波,萧萧秋雨。暮潮来去。送楼台歌管,夕阳萧鼓。芳事凄迷,梦断苏堤烟树。无情绪。酒醒时,江山非故。
庄子 · 杂篇 · 盗跖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馀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
国风 · 召南 · 驺虞
《国风·召南·驺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诗经·召南》的最后一篇。此诗主旨历来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赞美为天子管理鸟兽的小官吏的诗歌,还有学者认为这是赞美猎人的诗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语言简洁精练,形象生动。
中吕 · 阳春曲 · 题情
《阳春曲·题情》是白朴的代表作。作者讴歌了一个纯情女子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语言活泼,感情热烈,具有民歌魅力,为歌咏恋情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