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小雅 · 庭燎
《小雅·庭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王早晨视朝前与报时官对话的诗,描写宫廷早朝景象,赞美君王勤于朝政。全诗三章,每章五句,用问答体,通过对话透露对话人的性格。此诗由远及近,层次清楚,细节感人。有问有答,如见其人;有光有声,如临其境。
中庸 ·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庆清朝 · 寿章丞二月初六
点检尧阶,蓂生六叶,春深桃杏花开。长庚入梦,重新产谪仙才。 事业十年灯火,文章笔下若掀雷。果然是,两字功名,唾手拿来。 又况当年强仕,得志青云路,足慰高怀。紫泥凤诏,行须非次招徕。 金马玉堂风月,从容九棘面三槐。从今看,会唐九老,它日云台。
金缕曲 · 其二十三 · 乡校张灯,赋者迫和,勉强趋韵
灯共墙檠语。记昨朝、芒鞋蓑笠,冷风斜雨。月入宫槐槐影澹,化作槐花无数。恍不记、鳌头压处。不恨扬州吾不梦,恨梦中、不醉琼花露。空耿耿,吊终古。 千蜂万蝶春为主。怅何人、老忆江南,北朝开府。看取当年风景在,不待花奴催鼓。且未说、春丁分俎。一曲沧浪邀吾和,笑先生、尚是邯郸步。如秉苘,续残炬。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五节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周易 · 噬嗑卦
离上震下,亨。利用狱。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菩萨蛮 · 霏霏点点回塘雨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使用叠词修饰手法,开创了五代两宋之后文人词运用叠字的先河。整首词描写了春景,少女,将大自然的美与少女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上阕描写雨中池塘景色,中心在「双双只只鸳鸯语」。起句的霏霏细雨及歇拍的「灼灼野花」、「依依金柳」,全在于烘托那戏游池塘的「双双只只鸳鸯」,而上阕景物的描写,目的是映衬下阕「盈盈江上女」的美丽。她们体态婀娜,舞姿轻盈;罗衣飘逸,光彩闪耀;面施薄粉,艳若云霞。在这里,大自然的美与少女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且相互映发——明媚的春景,把少女们烘托得格外妖娆;少女们的娇姿艳态,又为春天增添了无限光彩。上阕的绘景,为下阕的写人烘托气氛,景愈艳则人愈丽。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每句都用叠字开头,不仅摹景写人细致生动,而且声调抑扬谐婉,极富音乐性。这一借鉴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开了五代两宋之后文人词运用叠字的先河。在宋人词里,句句用叠字与此首相近者,有葛立方的《卜算子》:「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周密《草窗词评》赞此首《卜算子》「用十八叠字,妙手无痕,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其实,「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的岂只葛氏之《卜算子》,这首《菩萨蛮》每句句头用叠字,且用得如此贴切自然,亦堪称千古并绝。
贺新凉 · 其三 · 自和酬书院诸丈
梦觉闻鸡报。问岘边、晋家城郭,旧邦新造。谁遣平明旌旆入,人说当年草草。犹幸把、腥埃俱扫。对越老苍方寸在,任酋渠、远度龙堆道。还又过,一春了。 少年意气轻三表。到如今、名惭小范,功卑前召。赖有把茅归去是,乘此抽身须早。何苦受、天来烦恼。报国丹忠虽未泯,奈长卿已病文渊老。聊把酒,仰天笑。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住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于永州好佛求其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或请其讲“佛道”,或到净土院读佛经。 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诗人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全诗描写了习禅的心境,以及深得禅趣那种轻松、愉悦、闲适的心态。
幽梦影 · 卷三 · 十七
古谓禽兽亦知人伦。予谓匪独禽兽也,即草木亦复有之。牡丹为王,芍药为相,其君臣也;南山之乔,北山之梓,其父子也;荆之闻分而枯,闻不分而活,其兄弟也;莲之并蒂,其夫妇也;兰之同心,其朋友也。
扫花游 · 西湖十咏 · 雷峰落照
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最堪避暑。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日斜处。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 遥想山寺古。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暝烟带树。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漫凝伫。步长桥、月明归去。
国风 · 召南 · 殷其雷
《国风·召南·殷其雷》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分三章,每章均以雷声起兴,却变易雷响的特点,象征了丈夫生活的漂泊无定,也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复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这首诗揭露了劳役制度和官府的残酷剥削,也体现了古代人民朴素的幸福观念。
此君轩记
该文选自《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这是作者为日本人川口国次郎的此君轩而作的记文。文章先描述了竹子“与君子为近”的品性,说明古代君子爱竹的原因;再层层推论“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从而落笔到此君轩的由来。全文推物及人,歌颂了古代君子的志节情趣。虽题为轩记,却写得委婉含蓄、寓义深刻。
金刚经 · 第十四品 ·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