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曲江二首(其一)
《曲江二首》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桂枝香 · 送宾月叶公东归
晴江迥阔。又客里天涯,还叹轻别。万里潮生一棹,柳丝犹结。荷衣好向山中补,共飘零、几年霜雪。赋归何晚,依依径菊,弄香时节。 料此去、清游未歇。引一片秋声,都付吟箧。落叶长安,古意对人休说。相思只在相留处,有孤芳、可怜空折。旧怀难写,山阳怨笛,夜凉吹月。
踏莎行 ·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这首词先写良宵小酌予篆冈的愉悦。“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正如题中所说,这一天是中秋过后的第二个夜晚,景物十分宜人:明月尚圆,辉映楼台,桂花正开,香飘庭院。对景而坐,一杯在手,侍者笑颜往来,词人心情很好。因而觉得历来文人逢秋兴悲实在大可不必。南宋爱国文人常爱藉此事讥讽当时政治上的软弱者。现在,词人表面上对宋玉有微词,实质上也是有点瞧不起那些现实生活中多愁善感的弱者。放翁《立秋后作》诗云:“宋玉悲秋千载后,诗人例有早秋诗。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风漫不知。”与辛稼轩的思想感情十分相似,只是陆诗表现为痴顽,辛词表现为放达而已。 词下阕先说只是人能恬然自适,秋日里亦自可乐,承上进一步说秋不足悲。“随分杯盘,等閒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杯盘”、“歌舞”,正面点到了题目中的“小酌”,但要表现的思想,重点则落在“随分”、“等閒”几个字上:杯盘何妨草草,只要有兴致,不必非玉盘珍羞不可;歌舞尽可随意,能自得其乐,不在乎鼓板丝竹有无。凡事随分而安,等閒处之,则无往而不适,纵使老居山野,则不比悲伤。这几句话,说得似乎很旷达,但仔细体会起来,却有一点牢骚的味道。“问他有甚”是诘问,意思却是确定无疑的:不足悲。既无问意,本不必作答,但为与上阕一问一答形式保持一致,还是作了回答:“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答,从不足悲转出“也有悲”来,可谓“无中生有”。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满城风雨近重阳》曾记潘邻老(大临)轶事一条:“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辛稼轩用此事,变化了出处原意。潘诗以“风雨近重阳”为佳兴,败兴者是催租人。辛词以眼前晴明为乐事,联想到不久将到来的重阳佳节,更宜登高饮酒,便忧愁风雨会败兴。这是两者的不同。但在表达“秋来景物,件件足佳句”的意思上,又是彼此相合的。化用典故,极其灵活。因“中秋后二夕”而想到“重阳”;因“篆冈小酌”之乐而想到莫败坏来日趁晴宴游的兴头,扣题甚紧。清人黄仲则《午窗偶成》诗曰:“中秋无月重阳雨,孤负人生一度秋。”现在,中秋是有月的,只是重阳的晴朗天气还靠不住。在无足悲之中,总算也找出一点悲来。以只关心天气好坏来表现尘杂之念全不系心头。这正是换一种说法来写自己恬淡閒适的生活态度。 该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
绮罗香 · 红叶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定风波 · 咏红梅
《定风波·咏红梅》是北宋词人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曼卿《红梅》一诗有感而作。作品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史记 · 七十列传 · 田单列传
《田单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田单一个人的传记,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率领即墨军民击败燕军的经过。田单生卒年不详,齐国临茁(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齐国田氏的远族。战国后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初为小吏,后被拥立为齐将。田单处事用兵以“奇”胜,善用智术。以功封安平君,任国相。田单的火牛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堪称战史奇观。司马迁在《史记·田单列传》中形容其“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清《睢州志·浮香阁轶闻绝句之十七·袁参政枢(袁可立子)》:“升平父老能传说,亲见田单破敌时。”
上云乐
乐府《神仙二十二曲》中有《上云乐》,又名“洛滨曲”。相传是梁武帝时所制,假想生于上古时期的西方神仙老胡文康,长得青眼高鼻,携弄孔雀、凤凰、白鹿,慕梁朝来游,伏拜祝千岁寿。李白拟作《上云乐》,在前人歌辞的基础上作了发挥,写西域胡人携狮子、凤凰来唐朝祝天子寿的盛况。
庆清朝慢 · 湖墅高会,同王丹麓、陆荩思诸公即席
候属添丝,人方系缆,还逢高会南皮。闲堂夜来红烛,倒映金卮。争投博箸,妓帘不挂夏侯衣。频倾看,有葡萄酿,色似胭脂。 夙昔只愁间阔,长从纸上,汗漫寄相思。今夕不知何夕,能预斯期。城头紞如五鼓,傍筵耿耿玉绳低。那堪与,曹刘沈谢,即席为词。
同柳吴兴何山送刘馀杭
柳吴兴即柳恽,因任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时人以所辖之地呼之。何山,吴兴山名。馀杭官员刘某将离吴兴赴任,诗人与柳恽聚于何山以送之。 作品前二句叙事,在叙事中推出题旨,表明惜别之意。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重离别”既是将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离别”三字已暗点题中“送”字。次句从主人落笔,因重远别,故置酒饯行,点出题中“集”字。“峰之畿”点题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随后,诗人描绘了“峰之畿”的景色。“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写到草而及于川;“轻云”二句则由山向上写到云。云与远处峰峦连缀在一起。“沐”是润湿之意,因是“细雨”,故称“沐”。且“细雨”又与“轻云”相合。“檐端”二句写山间庐舍之景。这庐舍即置酒聚会之处。天色将晚,水禽息,野萤飞,写出环境清幽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水禽”与前面“川上”相呼应;“野萤”也与“峰之畿”相印合。唯独在此环境中才有这禽与萤。且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写出马和鸟对家乡乃至与家乡有关物的依恋。此诗中的禽与萤既点缀出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表达出重土慎迁之意。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其实也是写人。这里的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离别的心态相应。末二句直接写刘馀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绿波”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馀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逐清风”则写出主人因刘馀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
婆罗门引 · 亦名菊潭秋
商于六里,野塘千古□烟霞。灵苗郁郁无涯,荡青冥风露,金素发清华。散霜丛弥岸,月影明沙。 仙经浪夸。种瑶草、养铅砂。争信琼杯芳荐,药镜黄芽。秋香晚节,也分到、山中宰相家。休更羡、刘阮桃花。
贺新郎 ·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是南宋词人陈同甫答辛稼轩《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所作。这首词先论天下大事,雪耻无望,令人痛愤;再表达希望志同道合的二人今后互相鼓励,奋斗到底的共勉。
壶中天 · 咏周静镜园池
万尘自远,径松存、仿佛斜川深意。乌石冈边犹记得,竹里吟安一字。暗叶禽幽,虚阑荷近,暑薄迟花气。行行且止,枯瓢枝上闲寄。 不恨老却流光,可怜归未得,翻恨流水。落落岭头云尚在,一笑生涯如此。树老梅荒,山孤人共,隔浦船归未。划然长啸,海风吹下空翠。
苦斋记
本文出自《诚意伯文集》,是明代文学家刘基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作者围绕一个“苦”字,横说竖说,发人深省。文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辨证的观点。文章末尾写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文短意丰,见解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