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中吕 · 醉高歌过红绣鞋 · 寄金莺儿
【醉高歌】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画船开抛闪的人独自,遥望关西店儿。 【红绣鞋】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当记得夜深沉、人情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儿里直到死。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同时写觱篥之声凄清,闻者悲凉。前六句先叙篥的来源及其声音的凄凉;中间十句写其声多变,为春为秋,如凤鸣如龙吟;末两句写诗人身处异乡,时值除夕,闻此尤感孤寂凄苦。诗在描摹音乐时,不仅以鸟兽树木之声作比,同时采用通感手法,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青门饮 · 寄宠人
此词远役怀人之作。上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全词上片笔法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缠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意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小雅 · 我行其野
《小雅·我行其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诗,写一个远嫁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愤心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前两章诗描写弃妇因缔结婚姻之故,才同那位男子同居一室,由于对方不愿养活自己,便决绝地准备返回故乡去。第三章以葍菜起兴,表明弃妇对婚姻的失望,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男子喜新厌旧的嘴脸。此诗融情于景,情景交织,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
马嵬(其二)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开篇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风流子 · 秋郊射猎
《风流子·秋郊即事》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上片描写秋天郊外之景,突出其空廓凋零;下片则是表达了词人慷慨激烈的壮怀和伤春悲秋、忆昔怀旧的情绪,并抒发了岁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叹。
更衣曲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猛虎行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世说新语 · 德行第一
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内容丰富。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 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珍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入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宁一些主张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例如第15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并包,“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也同样受人尊敬。 此外,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是维护道德的表现。例如第35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的祭祀;第39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23则反对放荡不羁等。 也有一些条目所涉内容跟德行没有多少联系。例如记载各用不同方法治家而殊途同归;赎出刑徒用为官吏等等。 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五四运动就已经提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今天更容易明白,不能以古人的褒贬为褒贬。当然,在反对某些陈腐道德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午枕
这首七言绝句诗以极其清美的诗笔描摹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午梦初醒时的所见、所感、所思。首句“簟欲流”写竹席花纹清凉如水,次句绘红花枝影映上帘钩的情景。三、四句写主人公的午梦被“窥人”的小鸟所唤醒,梦境的悠远美妙,由于醒来时美妙梦境已不复存在,诗人所见唯隔水连绵起伏的山峰,于是触发了婉转的、难以言说的清愁。整首诗诗情空灵飘忽,风格柔婉,富有一种神秘莫测的美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极其细腻的内心感情和超凡入圣的艺术表现力。
正宫 · 醉太平 · 讥贪小利者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是流行于元代的一首小令。此曲运用高度夸张手法讽刺贪小利者,前半部分用三个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说明“贪小利者”总能在别人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后半部分继续挖苦“贪小利者”的丑陋行径:对任何可能捞上一把的事物都不放过。全曲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妙文,体现出元曲爽朗、幽默、风趣的特色。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节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凉州词二首 · 其一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中的第一首,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