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渡江云 · 揭浩斋送春和韵
《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是宋代吴澄的一首词作。这是一首送春词,词中虽对春光无限眷恋,却无伤春情绪。词的上片写名园百花盛开,“娇红白,百态竞春妆”,争荣斗艳。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不负大好春光,秉烛夜游。下片写春去茫茫,一年一度,但令“莺燕”不怨,“任蜂蝶飞过东墙”。这首词通篇工丽典雅,和婉含蓄,情韵无限,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渔家傲
《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上片叙事,写门前溪水涨满,行船极为方便,情郎多次偷偷划船相访;下片抒情,紧扣秋江红莲的现境设喻写情。全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于一体,以新颖活泼的民歌风味,以莲塘秋江为背景,歌咏水乡女子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列子 · 汤问 · 两儿辩日
本文出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两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小孩有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孔子则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说明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和秦太虚梅花
苏轼一向喜爱梅花,他的诗集中,以梅为题的就有近四十首,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秦观的原作《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也是一首和诗。苏轼的这首次韵和诗,于赏诗、咏梅之中,暗暗流露出自己的深沉感喟。全诗可分四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 首层赞美秦观的诗。西湖处士林逋在诗坛上以咏梅驰名,其“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以及“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另首《梅花》)等名句,为人称赏,尤其是《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推为咏梅绝唱。苏轼在这里却认为林逋死去已很久了,只有秦观这首梅花诗才压倒了他。其实,秦观诗写得虽也不差,但终究不能与林逋诗相敌,苏轼未尝不知,他自己就一向对林逋咏梅诗,尤其是“疏影”一联十分倾倒,称道其有“写物之功”(《东坡题跋·评诗人写物·卷三》),因此,他在这里对秦观此诗的评价,只不过是欣赏之馀冲口而出的夸大之辞,并非深思熟虑的确论。接下二句引到苏轼自身,然其意仍是赞美秦观诗。“东坡先生”是他自称,对秦观这位门人,自称“先生”算不得自大,反有一种亲密感。他说自己本来“心已灰”,这里的“灰”,是《庄子·齐物论》中“槁木死灰”的“灰”,诗人遭受打击,贬官黄州到此时已五年,心境极坏,犹似槁木死灰,不大容易起感情的波澜了,此时却因为喜爱秦观这首梅花诗,故而“被花恼”,被梅花撩拨起了看花的兴致。 第二层便写赏看梅花。诗人兴致勃发,等不到翌日,当天黄昏就骑着马兴冲冲地赶到长江边上,勒马伫立江头,观赏梅花。诗人赏梅必要咏梅,下面三句,他便即景取材,用先衬托后对比的手法来写梅。先说“残雪消迟月出早”,节令虽已届春季,但还有一部分残雪迟迟不曾消溶;时正黄昏,月儿却早早地钻出了云缝,诗人将彼时所有的白雪、皓月拈入诗中,展现出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来作为梅的背景,映衬得梅花更加高洁了。后说“江头千树春欲暗”。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繁花竞丽固然好,然而,诗人看到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之下,显得“更好”。“竹外一枝斜更好”,在这里,诗人并没有雕镂其幽艳丰姿之形,而侧重勾画梅花斜倚修竹的幽独闲雅之神,这正暗合诗人自己的落寞情怀。所以他才分外欣赏那枝“无意苦争春”的竹外孤梅。这一句诗是苏轼的得意之笔,评论家们也赞赏备至。 三层回忆旧游。面对苔枝缀玉,色清香幽,看着它,诗人回想起当年在杭州赏梅时的雅兴了:那时,他在通判任上,因为向往林逋“梅妻鹤子”的风采,公务之暇常常在孤山一带赏梅饮酒,在哪里醉了,就在哪里醉眠。往往一觉醒来,睁开眼睛看时,便见梅花纷纷扬扬落满身上和地下。洒在身上的,如同是在装点他的裙腰;掉在地下的,多得不能扫、也不舍得去扫掉。“裙腰”,根据白居易《杭州春望》“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诗意,一般认为是用来借喻长着碧草的山腰,或是指孤山。此解虽可通,但是,“裙”在古代指衣裳的下半部分,男女同用,联系上句“醉眠处”,这里也有可能是指诗人的裙腰。第三句,诗人继续遐想:以后自己由杭州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今属浙江),最后被贬在此地黄州,今日于春光之中重睹梅花芳容,就好像春也不远万里相随而来;离杭至今,又恰好十个年头,年年花开花落,人也逐年老去(已四十九岁),此情此景,就像那梅花年年岁岁在送作者老去。逐客、佳人,都是诗人自喻。逐客指被朝廷贬谪之人,正是诗人当时的身份;“佳人”一词在古代不专指美女,还指美好的人、有才干的人,后两者诗人都可以当之无愧。 末层抒发此时的感慨。上层忆旧游,已有感慨的意思在其中了,此层则由花送人老想到命途多舛,身心都欠佳:前一年花开,在病中捱过;这一年春天赏梅,心情仍不舒畅。诗人思及自己这个穷愁潦倒的逐臣,觉得有负良辰美景,倒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把那些梅花和其他的花儿都交还给上天算了。诗至此黯然而结,语意沉痛,寄慨遥深。 全诗由梅及人、由人及梅,曲尽意致,感情沉郁。在语言上,出语虽多用典,除“裙腰”、“槁木死灰”外,还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杜甫《绝句》)、“劳人草草”(《诗经·小雅·巷伯》)、“投畀有昊”(同上)等,不过由于牵搭自如,便如同“水中著盐,但存盐味,不见盐质”,所以使人看不出用典的痕迹,而依旧给人一种造语平易、不事雕琢之感,这也只有像苏轼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做到。
青玉案 · 元夕
这首词是都城元夕观灯所作,宋人习俗,元夕放灯,从正月十四日夜开始,至十六日夜结束。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同汴(biàn)京一样,无论是皇宫、官署、贵臣府第还是普通百姓,都制作灯山,悬放灯火,杂陈百戏,供遊人士女观看。本词应当是作者乾道七年(西元一一七一年)正月居官临安人司农寺主簿时所作。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人群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馀味无穷。
堤上行二首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天仙子 · 其二 · 郑毅夫移青社
持节来时初有雁。十万人家春已满。龙标名第凤池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遍。 障扇欲收歌泪溅。亭下花空罗绮散。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鼙声断。惆怅不如船尾燕。
沁园春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宝鼎现 · 秋怀
东园极目,暮霭秋色,望中缥缈。江城下、寒涛寂寞,一抹吴峰青未了。 睹败柳、挂残阳欲落,沙岸倒垂红蓼。渐野寺、疏钟时动,惊起隔林栖鸟。 何事今岁秋偏早。向登临、无限愁抱。还追忆、他乡行乐,炬烛双燃花底照。 敞绮席、拥红妆调笑,翻怪笙歌烦恼。残月堕、霞觞更举,客里光阴偏好。 惆怅归来,空赢得、青衫破帽。对长宵魂断,渐渐哀笳唤晓。 帘外露冷、残星小。愁听寒螀叫。待新雁、寄与同游,不是旧时年少。
南楼令 · 其二 · 送黄一峰游灵隐
重整旧渔蓑。江湖风雨多。好襟怀、近日消磨。流水桃花随处有,终不似、隐烟萝。 南浦又渔歌。挑云泛远波。想孤山、山下经过。见说梅花都老尽,恁为问、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