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选作品推荐
水龙吟 · 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秋风倦客,一杯情话,为君倾倒。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正情驰魏阙,空书怪事,心胆堕,伤殷浩。 祸福无端倚伏,问古今、几人明了。沧浪渔父,归来惊笑,灵均枯槁。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恨黄尘障尽,西山远目,送斜阳鸟。
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一剪梅
词人咏梅,开头就点明了梅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是一个字「娇」,而且不是一般的娇美,是「万样」的、风情万种的。他把梅花看作美人,斜插在树枝上,彷彿是眉梢上稍稍的一点,在那里微笑着,风中的舞姿轻盈得飘若惊鸿,彷彿是在对酒宴上的人们拍着手招呼。 夜渐渐深了,也渐渐冷了,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经常可以听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镯敲碰的声音。城头上是谁在催促着打更,银饰的漏壶怎么样了,让明天的早晨来得更晚一些吧。 这首词上阕写景咏物,把梅花比作娇美的女子,又是眉梢,又是微笑舞蹈,又是拍手相招,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而下阕抒发情感,词人原本是饮酒赏梅甚是乐趣,可是随着夜深,用来消愁的酒也慢慢消散,清醒的他又想起来心里的那个她。然后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的打更声,不甚哀伤。他不愿太阳升起,不愿第二天的到来,只想慢慢享受这凄清的夜晚。
倦寻芳 · 渡汨罗
素波箭激,新涨奁平,舟舣烟浦。道左残碑,题字不堪重抚。寂寂江天如梦寐,悠悠湘水无今古。悼贞魂,但怀沙事往,九歌悽苦。 忆泽畔、行吟憔悴,渔父难招,詹尹空诉。怨偶椒兰,争念美人迟暮。鱼腹长怜埋恨日,蛾眉岂有容身处。近端阳,听迎神、数声箫鼓。
应天长
此词为寒食悼亡之作。上片写寒食节的融融春光和自己的孤寂怅惘。“条风”三句描写风暖碧草、雾晴园柳,满塘春色的暮春景物,为寒食节添色。词人触景伤情,想到了“夜台”,即坟墓所沉埋的亡人,正在无日无月的阴间度过黑暗沉沉的寒食,悲悼之情不可抑止。“梁间燕”数句写词人情怀抑郁,逃避欢乐之景而“闭门愁寂”,并借不解人间悲欢的梁间燕之讥笑侧笔烘托,以见词人不合众俗的痴愚,更借乱花狼藉的意象,隐喻并象征亡人为红颜薄命女子,将惜花与悼亡巧妙融为一体。 下片写当年邂逅情景和如今物是人非的忧伤。“长记”三句追忆词人与亡故之歌妓“邂逅相逢”,情意欢洽的难忘而美妙的情景。“又见”穿插皇宫传烛分火于权贵豪门,点缀寒食节朝野共庆的风俗,更借一“又”字暗示出前次邂逅亦见如此情景,双方歌酒欢娱,直至传烛分火的夜晚,始尽兴醉归。“青青草”以下写词人为伤悼亡人,强打精神载酒到郊野,欲寻觅旧日与歌妓邂逅聚欢之前迹祭奠一番,却不料一片青草,路径迷离,唯有“桥边柳下”人家还可辨识,而那位歌妓的遗迹则茫然不存!全词结构曲折多变,转换似云断山连,一般情理却写得扑朔迷离,而又深挚感人。
玉楼春 · 春恨
这首词描写一位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中句句是对情人的怨,语意却极柔婉,饱含着无限的爱与思念,上片描述离愁情景。“绿杨”二句写长亭送别,一个“抛”字传达出“年少”者重功利,轻情爱的冷淡与薄情之态度,为下片“无情”做一铺垫。“楼头”二句丽语精工,生动展现“多情”者之离愁。 下片写别后相思。“无情”二句以“无情”之重功利,不知离愁之苦反衬“多情人”重情感,善感离愁之苦,强调多情之寸心相思竟会转化为千丝万缕的愁绪,真是情深苦浓愁无涯。最后以宏观的视野概括了相思情的无限与永恒,“天涯地角”如何?其空间广阔渺远,亦有穷尽,拿它与“相思”情相比,“相思无尽”更胜过“天涯地角”,咏叹了“相思”情的永恒。在咏叹“相思无尽”的同时,也便肯定了相思有多深,离愁有多浓,那么“多情苦”也便有多重。此词写多情者相思离愁之苦,语意柔婉,抒情蕴理,真切含蓄。
正宫 · 塞鸿秋
门前五柳侵江路,庄儿紧依白萍渡。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金谷园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妒,汨罗江空把三闾污,北邙山谁是千钟禄。想应陶令杯,不到刘伶墓。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别范安成
这是一首写好友老年时离别伤情的五言诗,也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写送别,既不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又不通过写景抒情达意,而是从年轻时的分别写起,用一个“易”字,说年轻时不把离别当成一回事,总觉得再会是很容易的。这里既是对从前分别的追忆,又是对过去把离别不当成一回事的追悔。 范岫比沈约大一岁,是沈约的好友。与沈约一样,范岫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也与沈约一样,为蔡兴宗所礼敬,同在蔡氏郢州刺史府中任职,那时他们都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南齐时又都曾在太子萧长懋东宫中,都担任过太子家令。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而范岫曾任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因此两人在一起的交集比较多。范岫的诗文不如沈约写得好,但学问非常广博,沈约十分佩服。范岫被任为安成内史(相当于郡守)是在永明后期。安成郡即今江西安福,离京城建康较远。当时沈约仍在京任职,故作此诗予以送别。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起句自然,平平叙来,而眼前依依不舍的感情隐含其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毕竟是人生中伤痛的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年轻时不在乎,因为来日方长,而年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所剩日子无多,不能再轻易离别了。作者把老年时对待别离的感情和态度与年轻时相比,不但使诗意深入一层,而且把一别之後难得再见的痛苦而沉重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勿言”二句起承转作用,是从离别写到别时的酒宴。说明此次饯别,不同以往,眼前的一杯薄酒,不要再以为不算什么,因为到明日分别以後,恐怕再难于一起把杯共饮了。“一樽酒",形容其少。“难重持”,很难再一同共饮,而且是“明日”,就在眼前。这是多么令人心酸而又遗憾的事情。小小一杯酒,寄托了依依难舍之情以及极可珍惜的知己的无限情意,语调低沉,伤感不已。 最後,作者则驰骋丰富的想象,想到古人梦中寻友的动人事迹,他想模仿古人,在与范安成分别後,梦里去寻他以慰相思之苦。但是,梦中要迷失道路,好友是寻不见的,因而相思之苦仍消除不了。作者用了“何以慰相思”进行反问,把真挚的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酸楚的心理状态,精细地刻划了出来。这两句诗,把深厚的友情表达无余,把不忍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感情的升华,是痛苦的倾诉,含蓄蕴藉,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诗在沈约的诗作中很有特色,不但句句言别,句句言友情、别情,气脉贯注,波澜起伏,而且通篇率尔直言,语言通畅流利,说话的语气,情感的表达均突出了老年人分别时的心理状态,依依留恋的深情厚意以及凄怆酸楚的痛苦心情。而感情的抒发,来自内心深处,毫无造作之感。另外,诗的风格朴素,气骨道劲,不事雕凿,不用对仗句子,有平易亲切之感。
相送
《相送》是南朝梁何逊所作的一首诗。题为“相送”,但并非诗人送朋友,而是留赠为诗人送行的朋友。《何逊集》中另有五首题为《相送联句》,是何逊与友人韦黯、王江乘二人分别各联四句而成的。其中何逊的三首也都是辞别送者的语气。以此类推,这一首或亦是与送者告别时的联句。但送者是何人,他的四句诗是怎样写的,均已无法考索了。若非联句,题目就不该叫“相送”。故清人张玉谷云:“此非送人诗,乃别送者诗也。制题亦欠明白。”(《古诗赏析》)倘若当联句来看待,则题目就不会“欠明白”了。不过,这并不妨碍读者把它当作独立的绝句来欣赏。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萧秀幕中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又除庐陵王萧续幕府记室。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不难想见,其心情已经够沉重了,更何况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呢!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而与送者临别依依难舍之情也就隐然蕴藏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送行留别这类诗,一般多是以情结出主旨,或惜别,或劝勉,或叮咛、或祝愿。试看《何逊集》中此类篇什亦多如是。如《赠江长史别》:“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送韦司马别》:“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别沈助教》:“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悲各罢酒,何日同促膝?”《送褚都曹》:“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这是何逊为朋友送行。至于他留赠为他送行的朋友,则如《赠韦记室黯别》:“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相送联句》三首结尾云:“一朝事千里,流涕向三春。”“愿子俱停驾,看我独解维。”“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无不以抒情结出主旨。唯这首以景作结,不仅以写江上实景见工,并且景中寓情,物我融一。比兴之意优游不竭,耐人寻味。堪称别具一格。陈祚明评何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六》)沈德潜亦称其“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卷十三》)殆指此类。 联句源于相传汉武帝与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但每人各作一句;晋代贾充夫妻联句,则人各二句;自陶渊明与愔之、循之联句,才发展为人各四句。南北朝时,联句之风盛行,鲍照、谢朓、范云、庾肩吾等人所作皆夥。与联句相对,凡无人续作或续而未成,则仅存的四句便称为绝句。“绝句”之名梁代始正式出现,何逊正当其时。此篇不仅两联对仗精妙,且词句精炼、风格清新,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包孕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唯所押为仄韵,而平仄尚未完全规范,则又带有格律诗草创阶段的痕迹。
淡黄柳 · 咏柳
《淡黄柳·咏柳》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所咏是为秋初之柳。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藉柳託恨,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归程小记
予每北上,常翛然独往来,一与人同,未免屈意以循之,殊非其性,杜子美诗: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子美真可语也。昨自瓜洲渡江,四顾无人,独览江山之胜,殊为快意。过浒墅,风雨萧飒如高秋,西山屏列,远近掩映,凭栏眺望,亦是奇游,山不必陟乃佳也。
念奴娇
人生能几?总不如休惹、情条恨叶。刚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别离时节。灯灺挑残,炉烟爇尽,无语空凝咽。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 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犹扫窗间月。无分暗香深处住,悔把兰襟亲结。尚暖檀痕,犹寒翠影,触绪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谁说?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