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橘绿半甜时

橙黄橘绿半甜时

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3-11-01

返回

内容简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精选史铁生、季羡林、汪曾祺等名16位文学大家40余篇散文代表作,分为“春夜宴桃李”“山中无暑事”“人闲桂花落”“松枝碎...

精彩片段

季羡林作品选

  1. “人生就像一部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 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独特性和不可逆性。

  1.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 深情地表达了对母爱的珍视。

史铁生作品选

  1. “我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倘若生命只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那生命便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 展现了作者面对生活苦难的乐观态度。

  1.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阐释。

汪曾祺作品选

  1.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 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恬淡与自足。

  1.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 富有智慧地表达了生活的平凡与真实。

由于篇幅限制,我无法再给出更多句子,但每位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无数值得品味的语句。建议直接阅读他们的原著,以更全面地领略其文学魅力。同时,对于书籍信息的准确性,也请读者在购买或阅读前进行核实。

作者简介

标题:《橙黄橘绿半甜时》: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三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季羡林 基本信息: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原名季羡林,字羡林,号梦庵,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教育与职业背景:季羡林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写作生涯:季羡林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作品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著称。

作品风格和主题: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多以个人经历和感悟为切入点,展现了对人生、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个人生活:季羡林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受人们的敬仰。

社会影响: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

引用和评价:《人民日报》曾评价季羡林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被誉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史铁生 基本信息:史铁生(1928年1月14日-2010年12月31日),原名史铁柱,字铁生,江苏苏州人,中国著名作家。

教育与职业背景:史铁生毕业于苏州大学,曾任教于苏州大学中文系。

写作生涯: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尤以散文见长。

作品风格和主题: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著称。< 他的文字优美、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个人生活:史铁生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

社会影响:史铁生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巨匠”。

引用和评价:《光明日报》曾评价史铁生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巨匠”,他的作品被誉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汪曾祺 基本信息: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原名汪曾祺,字曾祺,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作家。

教育与职业背景:汪曾祺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写作生涯: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作品风格和主题: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著称。< 他的文字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个人生活:汪曾祺一生热爱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社会影响:汪曾祺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大师”。

引用和评价:《中国青年报》曾评价汪曾祺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大师”,他的作品被誉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新动态:虽然三位文学巨匠已经离世,但他们的作品依然在文学界和读者心中流传,成为永恒的经典。< 《橙黄橘绿半甜时》这本书收录了他们的经典散文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