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塞巴斯蒂安·加德纳 /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22年03月01日
《导读萨特〈存在与虚无〉》是塞巴斯蒂安·加德纳对让-保罗·萨特经典哲学作品《存在与虚无》的深入解读。该书系统地探讨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包括自由、责任、存在与虚无的关系等。加德纳通过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经典。他分析了萨特如何通过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状态,以及人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身。这本书是进入萨特思想迷宫的重要指南,适合对萨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思想史有研究的学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萨特的思想,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萨特的哲学背景
1.1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现象学:强调意识对象直接呈现的现象,而非事物本质。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
1.2 基尔克加尔德的影响
个体性:人是绝对自由的,个体的本质在于其自由意志。
他者:与他人的关系是对自身自由的一种限制。
第二章:《存在与虚无》的基本结构
2.1 虚无的问题
虚无的存在:萨特认为虚无是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否定与虚无:否定性是我们理解虚无的关键。
2.2 自为与自在的区分
自在存在:无意义、无目的、不可知的实在。
自为存在:意识的存在,能够超越自在存在,赋予世界以意义。
第三章:对自由的分析
3.1 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的本质:人是自由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先于他们可能具有的任何本质。
道德的起点: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基石。
3.2 自由与责任
无可逃避的责任: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悲剧性的自由:自由并不意味着无忧无虑的选择,而是伴随着痛苦和责任。
第四章:恶心与荒诞
4.1 日常生活的荒诞
恶心:面对世界纯然物质的存在时的不适感。
荒诞:世界的无意义和人类的理性追求之间的矛盾。
4.2 存在的反抗
艺术与生活:艺术家通过作品反抗荒诞,赋予生活以意义。
哲学的行动:哲学家通过思考,探索超越荒诞的可能性。
第五章:伦理学与他者
5.1 他人的存在
注视与羞耻:在他人的注视下,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自由。
他者的自由:尊重他人的自由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自由。
5.2 爱与欲望
爱情与占有欲:爱情中的占有欲是对他者自由的剥夺。
真正的人的关系:基于相互认可自由的关系。
第六章:结论:哲学的起点与终点
6.1 存在的实践
行动的重要性:理论哲学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
政治的承诺:哲学不仅是抽象的思辩,也关乎社会政治活动。
6.2 哲学的终点
永恒的未完成:哲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没有终极答案。
超越虚无: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负责任的行为,我们超越虚无,创造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