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24年01月01日
《诸侯的天下》一书由黄朴民撰写,深度剖析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诸侯争霸的历史进程。书中揭示了王室日渐衰微,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下,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如何凭借智谋与实力威震一方,稳固霸权。同时,也剖析了华督、南宫万等人弑君杀人的背后原因,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此外,书中还重温了广为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这一脍炙人口的历史片段在黄朴民的笔下再现了其深沉的历史内涵。整部作品既是一部春秋历史的精彩缩影,也是一次对权力、智谋、生存与毁灭的深刻反思,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诸侯争霸时代。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乱世之源
1.1 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度
分封制的形成:西周初期,为稳定政局,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质:血缘关系的延伸与政治权力的分配。
分封制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实力增强,中央权威渐弱,为乱世埋下伏笔。
1.2 东周王朝的政治格局
东周初年的局势:镐京之变后,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来临: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更为剧烈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1 春秋五霸的兴衰
齐桓公的霸业:尊王攘夷,齐国成为霸主。
晋文公的改革:晋国通过改革增强国力,晋文公成就霸业。
楚庄王的北向:楚国问鼎中原,楚庄王成为霸主之一。
2.2 战国七雄的角力
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秦国逐渐走强。
赵国的军事力量: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大增。
其他诸侯国的状况:韩、魏、燕、齐、楚等国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第三章:儒法道墨的思想竞争
3.1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孔子的道德政治:倡导仁政和德治。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3.2 法家的治国理念
商鞅的法家实践:法治代替人治,强调刑赏分明。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君主专制理论。
3.3 道家的无为与超脱
老子的道家哲学: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的相对论:主张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4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墨翟的社会理想: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之路
4.1 秦国的政治改革与军事扩张
商鞅变法的影响: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逐步吞并其他诸侯国。
4.2 秦始皇的治国方略
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文化交流。
焚书坑儒与文化政策:对知识和思想的控制与统一。
第五章:汉朝的分封与郡县
5.1 汉初的分封制与战乱
刘邦的分封:为了稳定政局,恢复部分分封制。
诸侯王的叛乱:七国之乱等叛乱频发,威胁中央政权。
5.2 汉武帝的集权与郡县强化
推恩令的实施: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