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主编、[英] 卡罗琳•瓦尔德(Carolyn Wilde)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年10月01日
《艺术理论指南》是一部权威性的西方视觉艺术理论通论,由保罗·史密斯和卡罗琳·瓦尔德主编。本书集结了41篇由西方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所撰写的专题论文,内容涵盖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多个方面。开篇导论深刻论述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形成背景与发展脉络,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的论文则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流派展开,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和前沿话题。本书不仅适合艺术理论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是了解西方艺术理论的必备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艺术理论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深入掌握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作者简介
**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艺术理论家,英国利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高级讲师。
**卡罗琳•瓦尔德**(Carolyn Wilde):艺术理论家,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艺术、设计与流行音乐研究所讲师。
全书概述
第一章:艺术的理论化
1.1 定义艺术
艺术的普遍性:探讨何物可以被定义为艺术,以及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艺术的多样性:分析艺术的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表演等。
1.2 艺术的功能与社会责任
审美体验:讨论艺术作品带来的独特体验和价值。
社会批判与反映:艺术如何作为社会变革和批判的媒介。
第二章:历史上的艺术理论
2.1 古典艺术理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2.2 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的艺术理论
人文主义:艺术家作为创造者的地位提升。
经验主义:感官经验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第三章:现代艺术理论
3.1 现代主义与先锋派
形式与内容:现代艺术中形式的重要性。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先锋艺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
3.2 后现代主义与艺术终结
去中心化与现代性批判:后现代艺术理论的特征。
艺术世界的多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理论。
第四章:当代艺术理论
4.1 视觉文化
图像转向:当代社会中图像的主导地位。
视觉政治:视觉形象的社会与政治含义。
4.2 全球化的艺术理论
跨文化的艺术实践:全球化对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多元身份与边缘性: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身份问题。
第五章:艺术批评方法论
5.1 文本分析与解构
文本的意义生产:艺术作品的解读方法。
解构主义:质疑作品表面之下的意义结构。
5.2 读者反应理论与接受美学
读者的主动性:艺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艺术接受的多样性:观众如何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