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艾略特·阿伦森、(美) 乔舒亚·阿伦森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年05月01日
《社会性动物》第12版,由艾略特·阿伦森和乔舒亚·阿伦森共同撰写,深入探讨了社会影响的力量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本书指出,人们受到他人想法、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往往源于潜藏的社会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包括追求认同、避免冲突或寻求信息等。接受信息对我们来说具有诸多好处,如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做出明智决策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通过了解社会影响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在社会互动中做出更加明智和自主的选择。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定义: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影响他人。
核心问题:人们为何以他们那样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
交叉学科性质: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知识。
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观察行为变化。
现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
调查与问卷:收集大量数据来检验理论和假设。
第二章:方法论:社会认知
2.1 归因理论
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原因归咎于性格而非情境。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2.2 判断和决策过程
代表性启发式:基于一个事物与某类别的典型特征的相似度来做出判断。
可得性启发式:基于容易回忆起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第三章:社会影响:从众、顺从和服从
3.1 从众
信息性社会影响:为了获得准确信息而从众。
规范性社会影响:为了获得接受而从众。
3.2 顺从
脚在门槛内技巧:通过小额请求开始,逐渐提出更大请求。
低球技巧:先提出吸引人的条件,然后改变条件以获得顺从。
3.3 服从权威
米尔格拉姆实验:多数人在权威指令下会执行有害他人的行为。
第四章:群体影响
4.1 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扎荣茨的曝光效应:他人纯粹的存在可以提高个体的某些表现。
旁观者效应:群体中的个体在紧急情况下不太可能提供帮助。
4.2 群体决策和行为
群体极化现象:群体讨论后,成员的态度倾向于极端化。
群体思维:群体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思维狭隘和缺乏批判性思考的现象。
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
5.1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说服的中心路径:深入分析信息内容。
说服的边缘路径:基于非信息的因素,如说服者的吸引力。
5.2 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角色和身份:社会角色和身份对态度的影响。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态度差异。
第六章:偏见与刻板印象
6.1 偏见的本质
偏见的社会功能:作为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
内在心理过程:偏见形成背后的心理机制。
6.2 刻板印象和自我确认
刻板印象威胁:被归类到负面刻板印象群体的个体的表现可能会下降。
自我确认偏误:寻求和解释信息以确认现有的信念和期望。
第七章:攻击、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7.1 攻击行为的根源
挫折-攻击假说:挫折导致攻击行为。
模仿暴力:接触媒体暴力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7.2 利他与亲社会行为
亲缘选择理论:帮助亲属可以传递自己的基因。
社会交换理论:帮助他人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计算。
第八章:人际关系
8.1 吸引力和爱情
吸引力原则:如对称性、共同点和相互喜欢等因素影响吸引力。
爱情的三角理论:激情、亲密和承诺构成了爱情的三要素。
8.2 人际关系的维持和发展
沟通技巧:有效沟通是关系健康的关键。
宽恕与和解:修复关系中冲突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