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24年01月01日
《蒲宁回忆录》是关于20世纪初俄罗斯的珍贵回忆录,作者通过深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巨变与人们在其中的孤绝坚守。书中,蒲宁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俄罗斯辽阔土地上几个世纪壮丽生活的骤然中断,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氛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性、命运与时代的深刻反思。读者通过蒲宁的文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与价值的勇气与坚韧。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佳作。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童年与青年时代
1.1 家庭背景
父亲:退伍军人,小地主,家境尚可。
母亲:出身贵族,慈爱且有教养。
1.2 教育经历
初等教育:在乡村学校接受基础教学。
中学时期:在敖德萨古典中学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尝试。
1.3 文学熏陶
普希金影响:早期文学尝试受普希金作品影响。
青年杂志:积极参与南俄青年杂志的活动,结识了众多文学人士。
第二章:早期文学创作与生活探索
2.1 早期作品
主题: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
风格:自然主义,关注真实与细节。
2.2 生活变迁
莫斯科生活:移居莫斯科,体验城市生活。
旅行印象:多次旅行欧洲,拓宽视野。
2.3 人际关系
与文学界:与契诃夫、高尔基等人交往。
家庭纷争:与家人关系复杂,常有争吵。
第三章:流亡岁月与世界观形成
3.1 流亡原因
政治立场:反对苏维埃政权,被迫流亡。
离开苏联:于1920年离开祖国。
3.2 欧洲生活
文化融合:在欧洲各国体验不同文化。
文学创作:流亡期间,创作更加成熟,如《米佳的爱情》。
3.3 世界观转变
对苏态度:虽反苏维埃,但对俄罗斯的爱不变。
人性思考:作品中常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章:晚年生活与艺术成就
4.1 晚年定居
法国选择: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安度晚年。
生活状态:深居简出,专注于文学创作。
4.2 艺术成就
诺贝尔奖: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特点:晚期作品风格更加精炼,深刻。
4.3 文学遗产
对后世影响: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俄罗斯作家。
作品流传: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