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拉斯卡罗利 / 金城出版社 / 2014年04月01日
《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一书由意大利作者拉斯卡罗利撰写,深入探讨了日益受到关注的散文电影领域。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实践和美学的多维视角,全面剖析了散文电影的特点与内涵。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同源主观第一人称非虚构电影,包括日记电影、游记和札记等,展示了这类电影如何以独特方式记录现实生活、表达个人情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散文电影的魅力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领略到主观电影所传达的深刻人文关怀和独特审美体验。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主观电影与散文影片简介
1.1 定义与特点
主观电影:强调导演个人观点与视角的电影,常通过第一人称叙事。
散文影片:结构自由,类似散文的影片,侧重于表达情感与思想。
起源与发展: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随着技术革新而演化。
代表人物:如阿伦·雷乃、让-吕克·戈达尔等。
1.2 历史背景
第二章:主观电影的表现手法
2.1 第一人称叙事
角色内视角:观众通过主角的眼睛看世界。
内心独白:角色的内心想法直接呈现。
2.2 非线性叙事
时间跳跃:非线性剪辑,展现时间的非连续性。
记忆与梦境:通过闪回和梦境序列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散文影片的结构与主题
3.1 结构特点
松散结构:没有严格的起承转合,更像生活的自然流动。
碎片化:断片式叙述,强调片段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3.2 主题探索
个人与社会: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和融合。
环境与内在: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内在世界。
第四章:导演的创作实践
4.1 阿伦·雷乃的作品分析
《夜与雾》:历史与记忆的交织。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迷宫般的叙事结构。
4.2 让-吕克·戈达尔的作品解析
《精疲力尽》:打破传统的剪辑和叙事方式。
《电影史》:对电影历史的反思与创新。
对电影语言的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提供了更多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技术进步与主观电影的结合可能。
散文影片在网络平台的兴起与普及。
第五章:影响与展望
5.1 对后世的启发
5.2 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