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政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8年02月01日
《实证的迷思:重估社会科学经验研究》是台湾大学著名社会学者叶启政先生的新著,该书对当前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反思。叶启政先生认为,这种方法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精确性,但也带来了“范式迷思”,使研究者过度依赖数据和技术,忽视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文性和复杂性。本书旨在打破这种迷思,引导研究者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该书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探索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方法。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实证主义的迷思
1.1 实证主义的兴起
科学主义信念:确信科学方法可以为所有知识提供客观基础。
自然科学的典范: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模型,寻求普遍适用的法则。
1.2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研究对象:社会科学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超自然现象。
主观性与能动性: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社会现象的文化依赖性使得社会科学无法完全套用自然科学方法。
1.3 实证主义的核心问题
忽视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对量化方法的过分依赖忽视了社会中质的差异。
价值中立与客观性的追求:实证主义试图排除研究者价值判断,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选择与解释不可避免地涉及主观判断。
第二章:重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2.1 质化研究的价值
理解深度:质化研究方法能够深入理解个人和社会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文化敏感性:强调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的特殊性,有助于避免普遍化假设的陷阱。
2.2 定量与定性的互补性
方法论多元主义:认识到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情境。
交叉验证:通过不同方法得到的发现可以相互验证,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2.3 研究伦理的重要性
责任与透明度:研究者应对自己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负责,并公开透明。
尊重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在研究中尊重参与者的主体性和隐私权。
第三章:超越实证主义的理论视野
3.1 后实证主义的视角
批判实在论:质疑对经验现象直接反映现实的假定,认为理论对于构建现实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主张事实是社会构建的,而不是简单地存在于外部世界中。
3.2 理解范式的重要性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强调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符号互动论:个体通过互动过程中的符号来赋予自身行动以意义。
3.3 知识的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认识到科学知识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知识的政治学:揭示科学研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