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年03月01日
《电影批评》是一本由戴锦华所著的教材,被教育部列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该书以具体的电影批评方法为切入点,采用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剖析电影文本,探讨电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电影的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解读视角。该书不仅适合电影学专业的学生阅读,也适合广大电影爱好者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精髓。总之,《电影批评》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电影批评教材,对于提高读者的电影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可滚动、双指缩放查看
第一章:电影批评导论
1.1 电影批评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对电影的文本、制作过程、产业机制、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功能:提升观众电影鉴赏能力,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深化电影艺术理论研究。
1.2 电影批评的历史发展
早期批评:多为直观感受与个人品味。
现代批评: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多元化时期:跨学科研究,多种理论与方法并存。
第二章:电影语言与批评方法
2.1 电影语言的特点
视觉语言:镜头、构图、色彩等视觉元素。
听觉语言:音乐、音响、对白等声音元素。
叙事结构:时间、空间、视角的创造性运用。
2.2 批评方法的多样性
文本分析:关注电影文本的结构、意义与风格。
文化研究:探讨电影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与社会影响。
产业研究:分析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等环节。
第三章:电影类型与批评
3.1 电影类型的划分
商业类型片:如喜剧、动作、科幻等,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创作目标。
艺术电影:注重个性化表达与审美追求,挑战主流观念。
3.2 类型片的批评角度
形式分析:关注类型片特有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结构。
内容解读:挖掘类型片背后的主题、象征与隐喻。
文化批评:审视类型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电影导演与批评
4.1 导演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个人风格:导演的个性、教育背景与审美倾向在作品中的体现。
时代特征:导演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对其创作的影响。
4.2 导演作品的批评策略
传记批评:结合导演的个人经历与创作历程进行解读。
作品比较研究:对比分析导演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及演变。
跨文化批评:探讨导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策略与影响。